第1516章 寻找朱勇军(1 / 2)

杨教授,听说实验遇到了问题。一把手的声音,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亲切之类的词语,像是党校培训出来似的。

杨锐抬头看看四周,道:的确是有情况出现。

之后,他就将朱勇军和孔家胜没有找到,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形略做描述。

对方也就认真的听着,没有出言打断。

杨锐其实没想到会惊动河东的高层,但是,既然电话通了,他就仔仔细细的说明,只在最后才提醒道:我们预期的最坏局面,出现的概率都是很小的,很可能对方就是走亲访友,或者做其他什么事情去了,从病历上来看,即使是朱勇军,突发疾病的几率也是不高的。

但是,你们也不知道副作用出现之后,是不是还能按照病历走,对吧?人家果然是认真听了的,一句话就将医生们最担心的部分,给剖开了。

从杨锐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很确定,西地那非的副作用,不论是哪种,都不会直接导致生命危险的。

六十七岁的朱勇军只要不做大死,基本也是死不了的。

但是,杨锐又不能将这个判断给说出来。

毕竟,西地那非刚刚出现的副作用,还被认为是神秘的。

杨锐想了想,道:我们的确是不知道副作用可能导致什么问题。不过,副作用本身应该是早已出现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生致命危险。再加上,朱勇军病人很可能是主动离开家的,这说明他的身体状况不错,能够自由行动。我觉得不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最坏预计上。

杨教授,你在学术上的成就,我是很钦佩的。书记委婉的表示反对,用但是转折道:但是,考虑到最坏的预计,会导致全盘皆输的可能,我觉得不能等闲视之。

这个我们已经在组织人手寻找朱勇军病人和孙家胜病人了。

你们是学者,又不是找人专业的。电话里发出爽朗的笑声,道:找人的工作,交给我们来做好了,你们抓紧时间做自己的事恩,找到人的话,危机就解除了,是吗?要不要派医生跟随?

基本不用。

那就还是派一些医生。电话另一头说的很快。

杨锐茫然的挂掉电话。

老实说,在没有摄像头,没有电话,没有gps定位,杨锐真的想不到,怎么在茫茫的城市中,找到一个陌生人。

杨锐同志不知道,总归是有知道的人的。

几分钟以后,河东大学临床实验中心的电话再次响起。

你们有没有照片?失踪的朱勇军和孔家胜的照片。电话里,是一名声音沉稳的的中年男人。

是有的,你是哪里?黄茂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我们是公安厅的,你们准备一下,我们马上有人去取。最好再写一段文字描述,另外,备用药请开一些出来。男人停顿了一下,再问:记下来了吗?

啊哦,记下来了。黄茂脑袋还蒙着呢,完全被对方带着节奏走。

十几分钟后,一辆摩托车飙到了河东大学临床实验中心的门口。

身着警服的干部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就开始检查照片等物。

杨锐不禁问道:你们是准备到街上分发传单吗?

来取照片的警员却是奇怪的看了杨锐一眼,道:在街上发传单有什么用?这是给各个部门发的传单。

咦,各部门?什么各部门?

省直部门、市直部门,还有各个行局都要出发找人了,各地的街道办都已经接到了通知,开始组织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积极分子,没有照片,怎么认得出人。

省杨锐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无数的政府公务员,涌上街头,开始打扫卫生的场面。

再过个十年二十年,所有政府部门的雇员一起出动的场景,大约就只剩下打扫卫生了。

这还是建立在卫生城市这个荣誉之上。

但在80年代,政府雇员还是非常好用的。

开塘造坝挖荷塘,拉煤捡垃圾什么都有干的。只要领导权威重,文艺兵也能挖粪坑。

只是

杨锐苦笑,现在也没到这么严重的地步。

当然,及时的找到患者总是好的。六十七岁的老头子,不在日常所在的地方,多多少少还是要有些危机感的。

黄茂则多问了一句:一口气印这么多的传单,印的出来吗?

80年代或者90年代,街上是很少见发传单的人的。那不仅是因为纸张的价格高,更是因为印刷设备少,印刷的成本很高,想要快速的大批量的印出传单的机器,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

来取照片的警员点点头,道:日报社晚报社都接到通知了,我把照片送过去,他们立即就组织人手,进行翻印。

黄茂也被回答搞蒙了,木木的道:他们今天不印报了?

先印传单,剩下的时间,再给他们印报纸。警员说到此处,看看手表,道:我得赶紧走了,大家都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