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六章周维汉:加强我们的学习(1 / 2)

永城作为首府是皖北根据地政治和军事中心,但是为了更方便接受豫东的难民,于是临时迁移到亳县。

周维汉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切身实地的了解皖北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于是先到夏邑,再至永城,涡阳、最终向西抵达亳县。

一路上给周维汉的体会是越往南老百姓的生存情况越糟糕,但越往南的老百姓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支持力度则更强。

一方面是当地生活困苦的老百姓发自内心感谢八路军,另一方面则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除了一心一意跟着八路军走,别无他法。

“**员!”罗本忠和荆大刚掐着时间带领几名干部出来迎接。

两人与两个月前相比沧桑许多,罗本忠甚至显得有些消瘦,以至于眼镜后边的两个眼珠子凸出来不少。

“老罗,看来你最近的日子不好过啊,这段时间你们辛苦了,咱们进去说!”周维汉对于几人很熟悉,所以也没多做寒暄。

按照党的一元化领导,当地党高官作为根据地最高领导应兼任军区政委,统筹党政军一切事宜。

皖北根据地虽然是由荆大刚13旅和丁伟15旅开辟的,但是由于两人是军事干部兼任政委,开辟根据地不在话下,主政一方、统筹全局的能力显然略有不足,所以才有罗本忠和赵秉章南下。

之前在敌占区从事地下工作的皖北特委和豫东特委等白区干部改组为豫东专区政府和皖北专区政府。

众人落座之后,周维汉显然有发难的意思:“都是熟面孔,看来没有地方上同志?我原本还打算见见他们的,你们还分成两个地方办公!”

罗本忠不得不硬着头皮解释道:“地方政府才成立不久,人员短缺,现在主要精力放在安置老百姓身上!”

周维汉闻言点了点头,但他不想听这个解释,于是开门见山说道:“之前的报告分局仔细研究过,所以分局派我过来,这几日沿途所见实在令我难以接受!”

“皖北根据地开辟速度之快,分局是高度赞扬的,但是我此次的直观感受,目前推行的政策浮于表面,老百姓不信任咱们,可见根基并不牢固!”

说到最后,周维汉更是毫不客气的指明:“如果地方政府的一些同志无法胜任治理根据地的工作,那就请他们去抗大学习一下!”

“老罗,你是总负责,要担起责任来,时间不能白白浪费,敌人不会给咱们时间!”

周维汉敬佩那些在敌占区潜伏的同志们,但这并不代表能容忍有些人尸位素餐,事实证明,在敌后斗争方面,白区的同志是有经验的,但是在治理根据地方面显然缺乏心得,更可怕的是有意纵容。

冀鲁豫分局考虑到白区的干部在皖北、豫东两个工作多年,在当地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白区干部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人员,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让之后的工作困难重重。

皖北根据地建立之初,对于是否立即进行土改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当时罗本忠和赵秉章尚未到达皖北。

以13旅和15旅为首的从冀鲁豫南下干部认为应当机立断,每收复一个县城,马上进行土改,不给当地士绅串联的机会,尽快获得当地老百姓的支持。

但是皖北当地或者说白区干部则认为临近夏收,应稍缓土改的时间,田里种的粮食是谁的就由谁来收,尽量避免激化矛盾。

两者意见相反,终究是立场不同,南下干部有着强大武力作为保证,况且在当地没有关系网,自然做起事来少了些许顾忌。

白区干部很多都是后来从当地发展出来的,成员中当地人居多,他们在当地深耕多年,是有一定人脉关系的,否则怎么可能在敌占区立足?

在成立地方政府之后人员更是迅速膨胀,由于普通农户家庭出身的人少有能接受教育的,所以这些新加入的人员以地主士绅家庭出身居多,周维汉认为一些人是有一定的革命倾向的,但其中也少不了投机倒把的分子。

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这些人在当地关系网深厚,牵连过多,以至于推行政策在地方政府内部就阻力重重。

当时冀鲁豫分局综合考虑,同意了白区干部的想法,但同时也让罗本忠带领一批人南下加以制衡,罗本忠出任两个根据地最高领导人,在党政军方面负总责,赵秉章则是军事方面总负责。

罗本忠在政治斗争方面颇为老练,在治理根据地上也颇有心得,但他到皖北的时候有点晚,以至于势大难治,没能在短时间内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