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布局沃洲(1 / 2)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3204 字 11个月前

乾熙八年,十二月初五。

皇城地安门外,真武庙二进院正殿之中。

神像供桌前,朱棣身穿澹蓝色道袍,盘膝坐在蒲团上闭着双目在修玄。

殿门左侧,朱高煦恭敬的侍立在那里静静等待着。

至于郑和、王景弘、庆耀三人,则领着一众护卫守在二进院的大门口。

“真武”本为“玄武”,乃北方之神,其后被道教奉为玄武大帝,到了宋朝时,为避宋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为真。

永乐初年,朱棣打算迁都北平之际,考虑到真武大帝为北方之神,而他又是坐镇北方最后登基为皇的一代帝王,于是便向历史上那样宣称他本人是真武大帝转世之身。

他一方面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另一方面把传说中真武大帝的修炼之所武当山赐名为“大岳太和山”,下令在武当山修金殿、造金像,大兴土木,费资百万,历时七年,把武当山修得犹如地上天宫、真武大帝的人间道场。

随后,天下各地的真武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计其数。

而且,朱棣下令在紫禁城内御花园边上,修建了一座叫钦安殿的地方,专祀真武。

钦安殿两侧东西各七个小院落,称“东七所”和“西七所”,代表的是“玄武七宿”。

就连紫禁城奉天殿两壁斗拱中间也绘有真武像。

朱棣还曾亲自谱曲,名“御制大明玄教乐章”,专为祭祀真武大帝仪式上演奏。

从此,假亦真来真亦假,宫中处处流传真武显圣的传说。

如此一来,盲目迷信的民间百姓在潜移默化下,逐渐相信了这个传说,把朱棣当成了天命加身的帝王。

永乐十六年,朱棣第三次亲征大漠凯旋而归后,下令在皇城地安门海子桥边原庙址营造皇家道观真武庙,并定为京城九庙之一,由官方祀祭。

这座真武庙位于京城中轴线北端东侧(即后世万宁桥东侧),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奉祀玄武大帝的宫观。

真武庙的核心,在宫观的二进院之内,乃是一座重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的正殿,其内供奉真武大帝像。

历史上,明正德二年改真武庙名为灵明显佑宫,一直到清末,朝廷对真武大帝的祭奉也没有断过。

“扶我起来。”

朱棣睁开双眼,慢悠悠的说了一句话。

朱高煦眼疾手快,连忙上前,俯身蹲下,搀住朱棣的右臂,将后者缓缓扶起。

“今日让你来真武庙见我,除了祭祀真武大帝之外,还有一件要紧的事,与你分说。”

朱棣起身后,抬左手拍了拍朱高煦的胳膊,神态老练且严肃的说道:“你不要多想,我之所以选择在此处静养,乃是为了图个清静。”

他看似随意之言的“图个清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离开长春宫,不愿意睹物思人(徐皇后)的想法。

朱高煦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当即点头附和道:“爹说的对,这里清静,正适合清修。”

父子俩简单交流了两句,便绕过神像,行至正殿后堂。

刚一进入后堂,朱高煦就看见堂内左侧靠窗的地方,摆着一架巨大的屏风,而屏风上画不是山水花鸟,而是一幅舆图。

他仔细瞅了一眼,发现此图竟然是东华沃洲(北美洲)的舆图。

“刚才我跟你提及的要紧之事,正是与沃洲有关。”

朱棣坐下后,望着舆图缓缓说道:“我估摸着,数百年之后,大明的敌人极可能来自海外。”

他见朱高煦面露沉思之色,郑重且认真的解释了一番。

“草原铺设铁轨火车之后,折磨历代中原王朝数千年之久的游牧部落将彻底成为过去。待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也铺上铁轨,届时朝廷对华夏本土的掌控,便会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可即便如此,历代王朝传承两百年之后,总会因为天灾人祸,吏治腐败等缘由,致使百姓活不下去。这种情况,咱老朱家也必定在所难免。”

“然而,大明国势之盛,非历朝所能比,超越汉唐绝非虚言,稳定传承两三百年不在话下。”

“若在四、五百年之后,真有大明国势彻底衰落的那一天,届时百姓在华夏本土难以为计的话,还可以选择出海投靠亲藩谋生。”

“毕竟我大明在海外有诸多亲藩封国,总会有那么几个传承下来且实力越来越强的存在。此时,海外亲藩也好,外夷之国也好,见大明朝廷微弱不堪,定会生出取代之心。”

“虽然如今的泰西诸国之间争斗频繁,但各国为谋发展,定会积极学习我大明先进的技术,并加以改良。假以时日,不说能超越大明,起码在面对朝廷天兵时会有一战之力。”

“好在泰西诸国互有仇怨,人种语言习俗各异,难以一统,以分化纵横之策,便可对付。”

“我未出海之前,听郑和说,沃洲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境内有广阔平原,是一处富饶之地。”

朱棣说到这里,抬起右臂,遥指舆图,接着道:“当年,我与你娘抵达沃洲之后,发现那里果真有着广阔无垠的肥沃土地,而且气候温和宜居,当地土着长相与我华夏人几乎一样。”

“我观大九洲诸地,唯有沃洲最可能诞生出一个实力足以抗衡大明,甚至取代大明天朝上国地位的强国。”

他的双眼似乎穿越了时间长河,看到了原来历史上数百年后那个合众国的崛起。

“咱爷俩得想法子阻止此事的发生,再不济,也不能让外族人在沃洲建立强国。”

朱棣言至此处,扭头看向朱高煦,问道:“针对我的这个顾虑,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爹的这个顾虑,儿子其实早就想过,只是觉得太过遥远。不过今日爹既然提及,那儿子就趁此机会,说说心里的想法。”

朱高煦先是对朱棣的担忧表示赞同,然后缓缓说了一番话。

“上策乃是将沃洲完全郡县化,如此沃洲便归大明所有,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若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一百多年、五六代人的努力,恐怕极难见到成效。”

“而且沃洲远离大明本土,两者之间隔着茫茫无际的大东洋,就算是用如今可日行千里的蒸汽快船,昼夜不息的跑一趟也要两个月。若有守将拥兵自重,便会令朝廷陷入战争泥潭。”

“中策是分封与郡县相结合,在沃洲关键之地设立郡县或实土卫所,周边广建亲藩封国,既能令地方守将与诸藩相互制衡,又可震慑外夷窥探或侵扰。”

“下策则是完全对沃洲施行分封之策。”

朱棣听到这里,抚须点头道:“中策甚好,若百年之后,朝廷实力足够强大,可以进行削藩,再对沃洲施行郡县。”

“爹言之有理。”

朱高煦接话道:“儿子准备让人抄录八套《大典》(《永乐大典》),送给埈儿、堂儿他们每人一套,同时按计划移民及举办吏员考试,为他们输送人才,让他们尽快在沃洲站住脚。”

“可以。”

朱棣再次将目光移向舆图,缓声道:“图上被我用朱笔圈出来的几十个点,是郑和之前奏请我在那里设置卫所的地方。这些朝廷设在沃洲及大东洋上的据点你以前也看过,现在再好生看一看,若无异议,将来就以这些卫所为基本据点,向周边扩展,对沃洲进行下一步的布局。”

“是。”

朱高煦恭声道。

永乐三年十二月,郑和率领船队第二次出海,肩负着围绕大地航行一圈的使命。ъìQυGΕtV.net

永乐十年九月秋,郑和率领船队回到大明,完成了绕地航行一圈的壮举。

永乐十一年夏,郑和第三次率领大明船队出海,负责开辟一条从大明往返沃洲横跨北大东洋的新航线,并在三年后成功完成任务,率领船队回航。

当时,大明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搭乘北大东洋暖流一路向东,飘摇渡过了茫茫无边的北大东洋。

郑和船队的阴阳官根据牵星术的指引,安稳平静的驶向大洋东方。

不过,这种好运只持续了半年之久,便被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所打破。

眼看恐怖无比的滔天巨浪,将一艘艘海船打翻,乘坐在天元号宝船内的郑和等明军将领在尽最大努力指挥调度之后,唯有祈求神灵庇佑。

或许是郑和等人诚心礼拜起了作用,以至于得到了天妃娘娘妈祖等诸神的护佑,让他们在更大的风暴来临之前,偏航驶入了一处海岛边形成的天然海港之中,避开了此次极具毁灭性的海上飓风。

为了获取澹水以及维修被暴风巨浪击坏的海船,郑和率领官兵水手下船登岛。

他们在岛上停留了数日,后来从海中救出了不少被巨浪冲击到海港边的船员水手。

由于这个海港的存在,让大明船队躲过了一次劫难,因此许多水师将领建议大明船队统帅郑和给此海港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并在岛上选一处合适的地方,派人修建一座天妃庙。

郑和认为众将言之有理,便带人巡视了整个海岛,并在海港向东十余里之外发现一座山。

他见山上有许多檀香木,于是将此山命名为檀香山,同时将脚下的海岛命名为檀香山岛(瓦胡岛),简称檀岛。

郑和走遍檀岛之后,发现此岛东北部有一条山岭,从西北延伸至东南,形成了一条高嵴,使此岛看起来就像半边海贝,而海港的所在之处,好似贝之产珠,故而他为此海港起名叫“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