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背刺(2 / 2)

毕竟花费重金的情报局的情报次次都落后于媒体的小道消息实在是有些令人汗颜。

但帕麦斯顿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泰晤士报》每次都能比我们的情报局先拿到情报,这一定是他们和国外势力有所勾结,我提议严查《泰晤士报》,并制定新规整顿报业。”

........

实际上拿钱办事儿的《泰晤士报》确实得罪了很多人,所以一系列关于报业的新规定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就在英国国会通过了。

不过《泰晤士报》并没有被关闭,谁叫人家后台足够硬呢?

舆论问题好解决,毕竟此时英国人最关心的是经济危机和不断蔓延的饥荒。

由于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的萎缩,清国海盗问题,南洋崛起的新势力,印度王公的叛乱,以及英国商品全球占有率下降、竞争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此时英国人的经济危机比历史同期更加严重。

英伦三岛天灾不断,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范围早就不局限于爱尔兰了。

苏格兰、威尔士、包括英格兰的农场也在遭受着同样的问题,不过历史上由于英国政府从美国大量进口粮食,同时对爱尔兰地区进行极限压榨,所以英国本土的灾情似乎并不严重。

然而此时由于边境纠纷一直悬而未决,所以美国政府便通过粮食和棉花问题向英国施压。

英国曾经想过用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但是和奥地利的战争将一切的秩序都打乱了。

此时英国人根本不可能再派一支军队去给美国人施压。

而爱尔兰地区则是叛乱和抗税骚乱不断,同时还有大量民众开始举家逃亡,人口过剩的爱尔兰岛上居然一度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窘境。

同时英国本土宪章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导致宪章派激进化,工人罢工、矿工拒绝下井。

从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之后,工人协会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在英国遍地开花。

1848年初英国工人协会的代表更是去了巴黎见到了两位先行者,并且见证法国的二月革命。

并且有一部分英国的工会代表觉得英国也完全可以效仿法国,因为英国的工人更多,而且比法国工人过得更苦。

就在1848年4月6日,英国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宪章派运动。

约翰·罗素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他只能一抓了之。

虽然在那之后,宪章派似乎安分了不少,但是英国政府心中却依然有一只挥之不去的幽灵。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刻,新地中海舰队的失踪反而没那么显眼了。

不过无论如何,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大英帝国都丢不起。而且他们心中都清楚新地中海舰队多半是完蛋了,但谁也不愿意来背负这个责任。

奥地利人的战绩确实惊人,但好在大英帝国家大业大,再组织一支远征舰队彻底消灭奥地利海军也不是什么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并不清楚奥地利人是用何种方式,以何种代价取得的胜利。

然而很快他们就得到了一个更大的噩耗,法国大东方舰队并没有失踪,而是选择了背叛法兰西第二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