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特兰西瓦尼亚的阴影(2 / 2)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弗兰茨就能见招拆招,甚至都不一定需要弗兰茨做些什么,毕竟时间本身就是最好的良药。

由于弗兰茨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导致特兰西瓦尼亚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历史上那么密切。

所以三个地区只能各自为战,匈牙利政府的《十二条纲领》公布之后,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领袖奥·特·乌拉里安立刻就发表了自己的《十六条纲领》,罗马尼亚民族委员会也随之建立。

《十六条纲领》在内容上比匈牙利人的《十二条纲领》更加激进,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奥地利动手,匈牙利就容不下它。

不过为了拉拢和安抚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弗兰茨还是第一时间宣布了废除农奴制。

历史上奥地利帝国政府也这么做了,而且效果不错成功让特兰西瓦尼亚人的矛头指向了匈牙利。

事实上奥地利政府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奥地利帝国驻特兰西瓦尼亚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叛逃出国。

科洛斯堡(今天的克鲁日-纳波卡,罗马尼亚第二大城市)作为奥地利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统治核心直接乱成了一团。

最后还是特兰西瓦尼亚的驻军司令普赫纳出面才平息了骚乱。这位普赫纳将军在1848年的特兰西瓦尼亚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匈牙利人在特兰西瓦尼亚的最高长官泰莱基·约瑟夫,从最初就反对罗马尼亚人集会,他一直在竭力进行打压。

后来奥·特·乌拉里安竖起了支持匈牙利的大旗,泰莱基·约瑟夫才有所收敛。

不过正如前文提到的,罗马尼亚人很快就将矛头指向了匈牙利人,泰莱基·约瑟夫就顺势强行解散了罗马尼亚民族委员会。

奥地利人远在天边,而那些所谓的萨克森人其实更多只居住在城市,或是独立的村落,他们通常不会与罗马尼亚人产生直接冲突。

因此,几百年的压迫、奴役让罗马尼亚人与匈牙利人之间的矛盾早已经积重难返,几乎无法调和。

除非匈牙利政府能够重新分配土地,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等于是在让匈牙利的议员们割自己的肉。

再加上匈牙利的民族政策过于极端,直接引爆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罗马尼亚族的情绪。

双方的关系迅速从蜜月期过渡到相互敌视、相互仇杀,历史上格尔盖伊·阿尔图尔和亨利希·德梅正是在和特兰西瓦尼亚人的战斗中崭露头角的。

匈牙利政府为了满足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情绪更是在1848年5月29日直接跳过所谓的罗马尼亚代表直接通过了特兰西瓦尼亚并入匈牙利的议案。

不过这一次奥地利政府没有成为匈牙利人的帮凶,因为历史上本应出现的《三月法令》压根就没通过。

当初弗兰茨之所以放任维也纳持续混乱为的就是这个,失能的政府无法通过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大规模暴动更是让人不敢轻易踏足,尤其是某些身份高贵的“奥奸”,毕竟这些人的命可是很金贵的。

没有这些身份高贵的“奥奸”出面,就不可能有人能绕过政府直接让皇帝本人签署法令。

总之此时匈牙利人的合并要求是没有法律依据支撑的,所以当安东·冯·普赫纳将军站出来反对匈牙利人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科洛斯堡。

“奥地利帝国的臣民们!特兰西瓦尼亚的自由民们!不想再忍受马扎尔人压迫的人们!

匈牙利人背叛了我们的祖国!他们想要剥夺你们的土地!剥夺你们的财产!送你们的孩子去对抗帝国伟大的军队!

这根本就是自寻死路!帝国政府已经宣布匈牙利政府是非法的,我将以皇帝陛下的名义接管特兰西瓦尼亚。

为了守护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权利,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万岁!”

“万岁!”

....

与科洛斯堡附近的农民的热情相比,特兰西瓦尼亚其他地区的响应则比较冷淡。

事实上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各自为战的情况十分严重,几乎每一个县都分属于不同的势力,这背后甚至还有俄国人和奥斯曼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