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发展(1 / 2)

明末小兵崛起 老牛俊 1853 字 2022-10-23

第二日,赵世相就遣人送来了余下的物资,与之一起的还有三四十户拖家带口的军户。

这下,小小的海子山墩,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军户。怎么办?扩建呗!正好有新加入的军户,匠户也有五六户,其中还有打铁技艺最好的吴铁匠一家,这可是刘博源一直念叨的打造火铳与大炮的人才。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在全墩上下一百三十多号人的努力下,仅花费了半月的时间,就把海子山墩扩建成了一个周长四里、墙高一丈多的墩堡。

当然还有一事得一提,那就是军士们的赏赐。

经此一战,高威高小旗斩获鞑子首级两颗,升为总旗,夜不收王良与赵通也同样斩获鞑子首级两颗,晋升小旗,军士杨勃杀敌一人,也同样升为小旗,随之的还有每位军士赏银十两。

赏赐一下来,军士们那是高兴坏了,高威高总旗整日穿着总旗官服,在墩内显摆着,而杨勃更是喜极而泣,想不到祖辈世代都是底层军户的他,竟然有一天能当上小旗官,

总之一句话,赏赐下来了,军士们皆大欢喜,也羡煞了新加入的军户。

趁此机会,刘博源又把原本只有十来人的队伍,扩编到五十二人,且全部配备了战马,清一水的骑兵队伍,甭管能不能马上作战,只要能快速机动就行。

队伍扩大了,训练也不能停,还是老样子,先是思想灌输,一切行动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之后就是队列的练习,武艺的操练,晚上学习些战场战术,一切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

崇祯六年三月初。

倒春寒已彻底过去,春耕也马上就要开始了。

就海子山墩的耕种面积,只有周边的不到一百亩,荒废的田地却高达一千余亩,这可让刘博源心疼坏了。这么肥沃的田地,却荒废着不种,着实可惜。

在刘博源的带领下,所有的军户开始了开垦荒地。

最后共开垦出一千二百余亩田地,海子山墩共有四十一户军户,每户分的田地三十亩左右,并且刘博源还承诺免费提供种子与耕牛,且只收取田亩收成的三成。

这可把军户们高兴极了,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田地,而且只需要上缴收成的三成粮税,这可比租种千户大人的粮税低多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军户们,他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对土地的热情,整天没日没夜的在田中劳作着,恨不得直接把家都搬到田地里。

解决了田地的问题,那么也该为军士们的武器装备进行改进了。

不能总是用着卫所发放的那些质量不太可靠的武器。就拿上次的火铳来说,放了三次铳,铳管就出现开裂。腰刀也是如此,砍个鞑子首级还出现豁口。

武器可是军士们的第二生命,不能有任何忽视,毕竟在战场之上,武器的优劣也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兵器坊。

自从吴铁匠一家也移驻海子山墩后,刘博源就特意在墩内修建了一座兵器坊,专门用来兵器的打造与修复。

刘博源进了里面,就见到吴铁匠与吴全复正卖力的在铁砧子上敲打着一把腰刀模型。

在两人叮叮当当的敲打下,腰刀很快便成型。

吴全复满意地看着腰刀模型,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感觉自己的技艺越来熟练,打造腰刀与长枪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嗯,不错!不错!”刘博源赞叹道。

“啊!大人。”吴铁匠与吴全复连忙行礼。

“不必如此,今日我是来看看你们打造武器的进度。”刘博源说明来意。

“回大人,这半月来,小的与我儿全复共计打造腰刀十把,长枪三十把。”吴铁匠回道。

“那鸟铳呢?”刘博源问道。

“鸟铳,暂时只打造了两杆!”

“两杆?”刘博源惊讶道。

“是的,大人。”

“而且还暂时只能由老汉亲自来打造的。”吴铁匠道。

“这是为何?”刘博源问道。

“大人有所不知,这鸟铳的制作,最重要的便是这铳管。”随后,吴铁匠便把打造鸟铳的流程说了一遍。

“首先便是要将熟铁烧红,然后把熟铁敲击在一根钢芯上,卷成铁管形状,使铳管厚度达到半寸左右,这样一节铳管就打造完毕。连续打造几节铳管后,便要将它们焊接在一起。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如若焊接不严实,很容易发生炸膛。铳管焊接好后,还要在外面包裹一层铁管,使其结实耐用。最后便是用钢锥钻出铳镗,挫出准心,将膛内刮光刮净,这个步骤最是耗时,少不得也要花上半月之久。”

“之后便是装配扳机、龙头、罩壳及火门盖等步骤。这样一杆鸟铳便是打造完了。”ωωw.

“竟然需要这么久时间?”刘博源惊讶道。

“大人,老汉我还是技术娴熟,如若由他人来打制,少不得一个月才能打造出一杆。”吴铁匠自夸道。

“那这铳管为何需要一节节焊接呢?不能直接整根打造吗?”刘博源直问打造鸟铳的核心问题。

“回大人,这也是可以的,只是整根打造的话,铳镗就不好钻了。因为铳管太长,在钻铳镗时,很容易造成铳管内壁不均匀,这同样容易发生炸膛。”吴铁匠解释道。

听完吴铁匠的一番讲解,刘博源一阵无奈。

看来得把现代的一些机械工具造出来了,不然以吴铁匠纯手工打造的效率,什么时候才能打造出一支纯火器的军队,更别提比火铳更难打造的大炮了。

“那打造这一杆鸟铳所耗铁料多少?”刘博源接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