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发粮与裁兵(1 / 2)

明末小兵崛起 老牛俊 1720 字 2022-10-23

当日下午,刘博源便命人去海子山墩传令,要求李大勇与吴铁匠,带领部分军户与匠户,迁移到威武堡,并且还运来大半的银钱与粮食,以解威武堡目前的困窘。

第二日。

威武堡内的军士们突然收到一个风声,新任的防守官将要给大家发放粮饷。

这个消息犹如一阵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威武堡,激起千层浪。

军士们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是无所谓的呵呵一笑。毕竟上任防守官在的时候,也曾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消息。但结果却是一粒粮食也没见到,徒惹得大家空欢喜一场。

直到一日后,威武堡外的官道上出现了一辆辆长龙似的运粮车队,众人这才觉得似乎是真的。

望着那运粮车队进入堡内后,刘博源便命人召集原威武堡的军士们,通知大家领发粮饷。

得到消息的军士们,顾不得身体上的饥饿,快步跑去领粮,生怕去晚了没有粮食。

军营内。

三百多名军士排着长长的队伍,翘首以盼地望着前方堆积如山的粮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神色。

半年了,威武堡足足有半年时间没下发过一粒粮食了,军士们的家中都已经是无米下锅了,只能挖着草根吃着野菜充饥。

若是再不下发粮饷,恐怕军士们只能饿死或者逃亡他乡,再坏的就是沦为贼匪流寇了。

上天有眼,今日上官终于发粮饷了,家里的婆娘与孩子终于能吃上一顿饱饭了。

按照大明卫所军的粮饷标准,步卒军士每月领粮一石五斗,马军每月领粮二石,步卒小旗每月领粮二石,总旗每月领粮三石,另每名军士每月给盐两斤。

“感谢千户大人,总算是发粮饷了!”

“是啊!家里的娃儿都快饿的走不动道了!”

“还是新任千户大人来了好啊!”

“不错!千户大人真是个好官!”

长长的队伍中,军士们的谈论声不断,大都在夸赞着新任的千户大人。

刘博源站立在点将台上,一旁的是高威杨勃等人陪同,顺带着维持着秩序。

点将台下摆放着一条长桌,李大勇正按着兵册上的人名发放粮饷。

每当军士们领到粮饷后,高威都会上前问一句:“是谁给你发的粮饷?你给谁卖命?”

而听到这种奇怪问话的军士们,在初时发愣之后,立即喜笑颜开地回答道:“是千户大人发的粮饷,小的自然给千户大人卖命!”

这种粗略的拉拢人心的方法,效果却是十分有效,那些军士们的眼中满是对刘博源的感恩戴德。

随着堡内军士的粮饷发放完毕,校场上依旧还有大半的粮食存余。

李大勇理清了兵册上的人数,走到刘博源面前,恭敬地道:“大人,堡内军士们的粮饷已经发放完毕,兵丁人数也已经统计好了。”

“哦?目前堡内共有多少兵丁?”刘博源问道。

李大勇打开兵册,道:“按发放粮饷的人数,目前堡内有军士三百六十一人。”

“也就是说,与原有的兵册登记人数,还差近八十人是空额了?”

“应该是的!”李大勇点点头。

“行,我知道了。”刘博源沉声,随即又道:“明日继续去堡外的几个百户墩与边墩,将粮饷发下去。”

“是,大人!”

第二日,刘博源又领着李大勇等人,带着运粮车队,去往威武堡下辖的几个百户墩与其他的小边墩。

在塔儿山墩,得到实际军士人数三十二人,可可山墩,实际军士人数四十人,而木瓜山墩由于被鞑子攻陷过,所以军士人数才二十人。

另有下辖的二十三个小边墩,总共有军士人数九十三人。也就是说,在这些小边墩中,平均只有四名军士。

待将所有粮饷发放完毕后,刘博源总算清楚知晓威武堡目前的军士人数,五百四十六人。

对比兵册上登记的人数,足足缺额一百八十人。

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最后得到这个结果时,刘博源依旧是十分震惊。

一个千户所的兵丁人数,竟然不到六百人,与规定的一千一百二十人,少了一半。刘博源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些上层军官是多么的胆大妄为和贪污腐败。

......

崇祯六年六月二十日。

距离发放粮食已经过去了几日,刘博源再次开始对堡内的军士们进行优胜劣汰,他不需要那些身体羸弱,年纪较大的军士。

校场之上。

在各自管队官与贴队官的带领下,三百六十一名军士全部集合在一起。

刘博源站在他们面前,大声说道:“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进行精兵简政,军队内不需要老弱病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