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论定班师,战后事宜(1 / 2)

明末小兵崛起 老牛俊 1890 字 10个月前

就在国战大胜、辽东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不少朝中官员纷纷上奏崇祯皇帝,喊出了三年平辽,收复辽东的口号。

至于在这场国战中阵亡将士们的情况,则是故意的被这些官员们所忽略了。

胜利已经冲昏了这些官员们的头脑,使得他们根本没有考虑继续打下去的后果。

而且,崇祯皇帝似乎也有些心有意动,被这些官员们鼓吹的失去了该有的判断。

但是,朝中还是有一些比较理智的官员,如户部尚书侯恂、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

他们就十分的清楚朝廷的当前形势。

虽然他们也想继续打下去,一鼓作气的收复辽东。

但是,朝中的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根本支撑不了十数万大军的消耗。

若是继续打下去的话,恐怕将士们都要饿着肚子了。

因此,陈新甲与侯恂等人上奏崇祯皇帝,提出了朝廷的财政问题。

财政枯竭,入不敷出!

财政的问题犹如一盆冷水,彻底的泼醒了失去判断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也清醒了过来,明白了当前的财政困难。

尽管他也迫切的想要乘胜追击,直捣黄龙,收复辽东失地,可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允许。

毕竟,十数万王师齐聚辽东,每日所消耗的粮草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就朝廷当前的财政,如何能支撑的起十数万王师长期的消耗。

怕是仗打到一半时,十数万王师就要饿着肚子了。

还有,在中原之地的流贼,隐隐有再度复起的趋势,这如何能让崇祯皇帝安下心来。

所以,休兵止戈、班师回朝已是必然的事情。

两日之后,崇祯皇帝下达谕旨,传令援辽的军队班师回朝,接受封赏。

......

崇祯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

在分配完义州城的缴获之后,洪承畴留驻祖大寿之弟祖大乐防守义州,随后便率领大军返回了锦州城。

回到锦州城之后,洪承畴当即开始对战后的事情进行处理。

如统计明军的伤亡人数、统计俘获的清军人数、收殓埋葬死去的明军将士、赏罚作战中的明军将士、重新部署辽东防线等事情。

在经过三天时间的忙碌后,战后的事情终于大都处理完毕。

总兵府内。

洪承畴与一众将官齐聚大厅之内,细听着兵备张斗汇报有关于明军与清军的伤亡情况。

“督臣、王公公、还有诸位大人,此次辽东之战,我十数万王师目前已阵亡了一万八千五百多人,重伤两千四百多人,轻伤四万六千三百多人!”

“其中,当属锦州祖总兵与王朴所部伤亡最大。”

听到明军的伤亡如此之大,洪承畴的神色当即变得沉重。

这次援辽的明军总人数才十六万出头,伤亡却快要到达一半。

可以说,明军这次也是一场惨胜啊!

“说一说清军的情况吧!”洪承畴不愿再细听下去,便问了清军的伤亡情况。

张斗顿了顿,回道:“截至目前为止,我军已经斩获清军四万三千六百多人,俘获清军两万六千四百多人。”

“另外,俘获的清军当中还有一万七千三百多名伤兵。”

“竟有这么多伤兵?”

洪承畴皱了皱眉,挥手道:“对于这些伤兵,若是缺胳膊少腿的,直接处理了,省的浪费粮食!”

“是,督臣!”张斗躬身应是。

随后,洪承畴又问起了阵亡将士的收敛埋葬问题。

“督臣,阵亡将士们的尸首大都收敛完毕,只需则一风水宝地埋葬即可!”张斗躬身回道。

“哎!这些将士们都是为国尽忠,当要好生安葬才是!”洪承畴微微叹了一口气。

王承恩也在一旁感慨道:“是啊!若非没有将士们的英勇拼杀,怎么能大败东虏呢!”

“张大人,安葬将士们的那一日,咱家也要亲自参加送别。”

“王公公真是心善仁慈啊!”

张斗小小的拍了一个马屁。

王承恩摇了摇头,说道:“将士们毕竟是为国尽忠,咱家也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最后,洪承畴又问起了有关明军将士们的赏罚之事。

“回禀督臣,各镇总兵都已经将他们麾下的赏功名单报了上来,至于惩处的将士名单,倒是没有。”张斗回道。

“嗯!”

洪承畴微笑着点了点头。

此战大胜东虏,那自然是所有的明军将士都有功劳,哪里会有什么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