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休整,对峙(1 / 2)

明末小兵崛起 老牛俊 1706 字 2022-12-02

随着多尔衮吐血昏迷,将军务交给阿巴泰管理后,归化城内的满蒙鞑子立时就变得与缩头乌龟一般。

任凭城外的威武军骑兵如何挑衅,沉着稳重的阿巴泰一概置之不理。

他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着八大部落,率领援兵到来。

只要援兵一到来,战争的胜利天平还是会倾倒在他这一方的。

而此刻的威武军骑兵,全然不知阿巴泰的打算。

王良与赵通二人见归化城内的鞑子紧闭城门,没有丝毫的出城势态。

无奈之下,二人只好派出快马,向海德金营地的刘博源汇报情况,请示下一步该怎么办。

......

崇祯十年九月二十五日。

海德金营地。

自在落草甸大败了多尔衮所率的四万满蒙联军后,刘博源便率领一万多名威武军步卒,返回了海德金营地,进行简单的休整。

从八月底北出长城,来到这前河套平原,威武军要不就是在行军的路上,要不就是在与鞑子战斗,从未得到好好的休整。

如今,大战已是初步结束,威武军步卒也就没有继续参与作战的必要了。

毕竟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其主力还是要依靠骑兵才行。

来回如风的骑兵,最适合在草原上横扫那些鞑子部落。

而步军则适合攻城掠地。

......

营地内,一座大帐中。

刘博源端坐在桌前,手中拿着一支炭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写画画。

炭笔,刘博源刚发明出来没多久。

由于不大喜欢用毛笔写字(不大会用毛笔写字),刘博源便将炭笔捣鼓出来。

炭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需将木炭磨成细腻的粉末,加水加蜡混合,之后制作成一根根细细的炭笔芯,最后再固定在圆形木条中即可。

就这么一根简单且易制作的炭笔,很是得百姓们的喜欢。

它的发明,不仅解决了许多读书人买笔墨砚台的用度,且还能让许多的底层百姓开始接触知识。

毕竟这明末时期,家中若是没有点钱财,哪里买的起笔墨纸砚。

而这一根小小的炭笔,就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在威武军当中,许多士卒们都会随身携带着炭笔与纸张。

只要一有空的时候,士卒们便会拿着炭笔,在纸张上写写画画,练习着读字写字。

这就大大的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可谓是大功一件。

纸张上,刘博源正写着一份计划。

一份移民到前河套平原的计划。

原本在他的计划中,是不打算这么快就移民到前河套平原的。

但在经过了落草甸的这场大战后,察哈尔部落的实力大损,已是对威武军造成不了任何的威胁。

就算是满清领兵来援,也是丝毫不惧的。篳趣閣

刘博源已经想好,将准备在前河套平原,修筑城池,以达到彻底占据前河套平原的目的。

他可不希望这富饶的河套平原,再度落入鞑靼人的手中。

这份移民的计划,困难也是十分的多。

因此,刘博源绞尽脑汁的一步步完善着。

正在这时,帐外一个声音响起。

“大人,王营长与赵营长传来急报!”

一名亲卫拿着急报,快步走了进来。

“急报?”

刘博源微微皱眉。

接过亲卫递来的急报,刘博源拆开细看一遍。

这些鞑子竟然这么能忍气吞声,难道那多铎的首级没有丝毫的用处吗。

当然,多铎的首级还是换到了两千清军骑兵的伤亡。

但刘博源不知道是,睿亲王多尔衮也被气的吐血昏迷了。

城内的一切军务大事,全都交给了饶余贝勒阿巴泰处理。

一向沉着稳重的阿巴泰,怎么可能会因为多铎的首级怒而兴兵呢。

反正多铎又不是他的亲弟弟,而且多铎一向是看不起自己这个贝勒,与之关系也不很好。

所以,明军用多铎的首级来激怒自己,那就是用错了地方。

阿巴泰反而还巴不得多铎惨死,好让自己执掌镶白旗。

手中握有了镶白旗,自己还会是一个贝勒吗。

不知晓这一切的刘博源,在思考了一阵后,便书信一封,命王良与赵通等人,先暂时率领返回海德金营地。

不过,军中的夜不收小队还是不能撤回来的,对归化城及周边的鞑子部落,还是要进行无休止的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