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猪油渣萝卜包子(1 / 2)

食全食美 少地瓜 3241 字 7个月前

搬了新家, 配套行头也得置办齐。

走黄兵车马行的路子,用周开帮忙讲下来的一百二十两买了一匹很不错的马,外加一辆挺好的新马车。

还能剩点儿, 让黄兵看着配了马草、马鞍、笼头、蹄铁等, 不坐车的时候也可以直接骑马走。

最后终于一个大子儿不剩。

其中光那匹马就花了八十五两,都快赶上一套房了, 当真是行走工具中的劳斯莱斯。

看过马之后, 师雁行就明白黄兵是真尽心了, 当即请了他和车马行几个帮忙的人一并吃饭。

“这马儿高大健壮, 四肢修长,又年轻,怎么会这样便宜?”

黄兵就笑, “师老板果然是个懂行的,若你们个人去外头问,没有一百两是不要想的。我们车马行走量, 又是老客, 价格自然不一样。

这匹马也算赶巧, 原本是同一批给其他人准备的, 那位买主嫌弃这马颜色不好, 跟他府上原来的不配套, 故而刷了下来,这才给我捡了漏。”

如若不然, 少不得再往上涨个十两八两的。

光差价就够买几头骡子了。

师雁行回想起那马儿灰不灰白不白,偶尔还夹杂着一点黑花的丑萌模样, 也笑了。

明明是一匹马, 却愣长出个奶牛花, 她觉得还挺可爱的。

“果然, 世人以貌取物,倒教我捡了个大便宜,来来来,吃菜吃菜。”

那马车配齐了之后直接放在东跨院,日后师雁行出行就不必再跟家里人挤那一辆骡车。

得知她装备升级,第一个说好的就是郑义。

“嗨,早前我就想说来着,怕越了界,你不高兴,便没提。如今你大小也是个掌柜的,上下里外也有个五七十号人指望着你吃饭,偏还出入骡车,实在不像个样子。”

他家略有些体面的管事出入都是骑马的,这姑娘说讲究讲究,说不讲究的地方也忒不讲究。

师雁行与他玩笑道:“哎呦,前阵子忙成那样,恨不得四脚朝天的,哪有功夫留意这些细枝末节?”

顿了顿又道:“况且您也不是不知道,先前我那地方狭小,哪里容得下马车?再者说多大本事,吃多大碗饭,左右就是我这么个人,眼下往来的就你们这些人,什么家底儿彼此也清楚,何必非在那时候打肿脸充胖子?怪没意思的。”

之前要是强行买马,倒也不是买不起,可就好比住在廉租房还开好车一样,端的别扭。

如果人到了那个境界了,你节俭,人家会说,哎呦,这人真是返璞归真。

如果没到那个境界,却硬充大瓣蒜,人家只会说这人穷的真是只剩一张脸了。

都在一座城里混的,谁不知道谁呀?

就是如今她“系统升级”,也是为了应付州城的买卖。

郑义听了频频点头,又是赞又是叹,“你心里这份明白劲儿是真难得。”

少年人最好面子,略有三分得意,就恨不得全妆点在外面,可这姑娘不一样,她忍得住。

如今一年少说也有几千两进账,可你看她日常吃穿还是原先那么些,不过是料子略好些,纹样略精致些,并未如暴发了一般铺张浪费。

师雁行搬家的事不知怎么传到苏北海耳朵里。

那日她又被叫去给知州杜泉杜大人准备蛋糕,旁边苏北海忽然打发人上了个红封。

师雁行当时就愣了下。

这么早就给钱?

苏北海轻飘飘道:“贺乔迁之喜。”

师雁行顿时受宠若惊,伸出两只手去恭恭敬敬接了。

“尊者赐,不敢辞,大人百忙之余,竟还记得民女这点小事,实在惶恐。”

红封很轻,但师雁行完全不想去猜里面多少钱。

这是荣誉,这是体面,这是证明你在这个县里确确实实有了实打实的地位,是多少金银财宝都换不来的。

苏北海就喜欢她这份伶俐劲儿。

该要的时候麻溜伸手,不该要的时候,一个字不吐。

“听说你跟聚云楼的王大要起头弄什么美食城?”

师雁行飞快地扫了下他的表情,然后又迅速垂下头去,“是,有这么个意思,也不知成不成。”

苏北海盯着她看了几眼,“好好办吧。”

师雁行就松了口气,然后无法克制的生出一点压力来。

美食城这事儿她和王江等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暂时保密。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到底还是传到苏北海这儿来了。

不告诉苏北海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现在前景未明,说了也是白说;

第二,如果他们去州城开美食城,虽然确实可以帮助五公县提高声誉,但税收就算州城的了。

单纯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苏北海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可现在他知道了,那么无论是师雁行还是王江,抑或之前那些真真假假想参与的人,就必须真干出点名堂来。

因为你在本地父母官面前挂了号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退不了了!

当天晚上师雁行就去了聚云楼。

王江听说后沉默半晌,“你打算怎么办?”

师雁行缓缓吐了口气,“分一成半干股出来吧。”

州城不是那么好混的,可如果能有一位知县帮他们背书,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王江也是这个意思。

恐怕苏北海自己也是这个意思。

如若不然,今天不会开这个口。

苏北海跟杜泉又不一样,他能敛财的途径并不算很多,最关键的是家底不够厚。

而且他只要收了银子就真给办事儿。

所以这一成半干股绝对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商户们主动让一部分利,换来坚固的靠山;

苏北海大开方便之门,换来自己向上爬的敲门砖……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新家各处尘埃落定已是七月中旬。

母女三人坐着新马车又回郭张村上坟,不消细说。

那村学的赵先生特意来找师雁行汇报教学进度,师雁行很满意,现场又续了一年约。

母女三人带着胡三娘子回的,走时却成了六个人:师雁行挑了村学中成绩最好的两个女孩子,一个十二岁,一个十三岁,宣布她们成为师家好味第一届实习生。

只学了一年多点儿,学问嘛,自然算不得多高深,但是常用的几百字都会读写,基础算数也精通,这就很够用了。

实习期待遇是包吃包住,管四季衣裳,正式月钱等实习期过了再谈。

都是肯吃苦能上进的好孩子,没有意外的话,基本都能留下。

这两家接到通知时都欢喜疯了。

虽说之前师雁行就曾承诺,女孩子们只要成绩够好,就都能去城里干活。

但承诺毕竟只是承诺,在这一天真正到来之前,大家总觉得心里没着没落的。

两家人对着师雁行和江茴千恩万谢,把平时攒的不舍得吃的好肉好菜都端出来,晚上又跑去桂香家取经。

可把桂香这闷葫芦给整不会了。

我又没去干过,我哪知道啊!

想了半天,只憋出一句,“少说话,多干活,听飒飒的错不了!”

两家人跟捧了圣旨似的回去了。

有几个男娃的家长看得眼热,偷偷跑来试口风,意思是俺不考科举了,能不能也去做工?

那天底下那么多读书人,可一年才能考中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