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驾崩(2 / 2)

长安的旨意也来了。

皇帝采纳了武怀玉的建议,罢高州都督府,冯智戣接高州刺史,冯智玳升戎州都督,

春、潘、窦、辩被并去的四州刺史县令等官,也都调江南东西两道任职。

追封冯智戴左武卫大将军、广州都督,荫封其嫡长子冯君豪为高凉县公,朝散大夫,接入宫中抚养。

据说,

皇帝在金殿上,本已授耿国公冯盎为高州都督,还说要把珠崖四州也划到高府,使唤高府仍有八州。

但冯盎在殿上辞了,

皇帝下诏三次拜他高州都督,冯盎请辞三次,

于是朝廷才罢撤高州都督府,仍留冯盎在朝为左骁卫大将军。

五月,

朝廷下诏,正式将散号将军改易为武散官,从此文武散官并立,武官的散品不再是文散官,而是有了自己的武散官。

大唐是以武立国的,

但在贞观之初,李世民还是在魏征王珪等人建议下,推行偃武修文政策,武人的地位在不断下降。

到了此时,朝中文武关系已经不平衡。

此次武散官的推出,

也是皇帝在重新调整文武平衡,以文散官的品阶体系为模板,重新修订武官的散阶体系,将原有散号将军和八校尉纳入武散官的职衔体系,建立起从正二品至从九品的武散阶体系,与文官散品序阶平衡。

文官授文散阶,武官授武散阶。

散阶为本品,授官先定阶。

在这个时间点上,皇帝推出了武散阶体系,选择也是挺微妙的,

武怀玉已经跟皇帝密信中沟通过,知晓今年皇帝就要正式发动对吐谷浑的战争,本来去年就要打,结果没打成,今年肯定是不能再等。

而大唐经过数年体养生息,现在君臣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吐谷浑只是第一个要被锤的,接下来薛延陀、西突厥、高句丽,要锤的还很多。

会有一系列的战事,大唐会进入一段高速扩张的时期,

也正是朝廷用武人之际,理所当然的要先调整、提高武人的地位。

这次设立武散官后,

担任武职的官员,都改授武散阶,

但军中最能打的那几个,却并没有授武散阶,比如李靖,公认的大唐军神,也是即将开打的征吐谷浑之战的主帅,

但他仍是文散阶开府仪同三司,原因他先前官至宰相,现在虽不为相,却也还是太子太保。

门神秦琼这次也没授武散阶,他也还是开府仪同三司,他也是官至宰相,又任太子太师。

担任武官的改授武散阶,

十二卫的大将军将军们,各折冲府的都尉校尉,还有就是都督都护也是武职,刺史属文官。

程咬金、柴绍这些人都是都督兼刺史,又挂有十二卫大将军衔的,这次也都授予了武散阶。

柴绍、尉迟恭、程咬金、樊兴、张士贵等都被授镇军大将军阶,这是从二品武散阶,

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被授冠军大将军,正三品。

并州都督李绩,因父丧丁忧去职,仍还是金紫光禄大夫的正三品文散阶。

而在岭南任岭南道观察使唤、六府经略使、安南都护的武怀玉,这次也没改武散阶,仍是开府仪同三司,

可以看的出来,

虽然朝廷设立了一套与文散阶相同体系的武散阶,可文散阶明显还是要比武散阶地位高一些。

再有一个就是,

这次朝廷设立了武散阶体系后,最高的武散阶是从一品骠骑大将军,然后是正二辅国大将军、从二镇军大将军,正三冠军大将军,从三云麾将军,

带大将军的就四个,正三还有个怀化大将军是专授给胡人首领的。

而这次所授最高的也仅是从二品的镇军大将军,

连个辅国大将军都没有,更别提骠骑大将军了。

本来能授骠骑大将军的也就李靖、秦琼、武怀玉了,但他们都做过宰相,又有师保衔,自然也就还是文散阶。

任大都督、大都护的老资历名将,才有可能拜辅国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了,好像历史上程咬金到了高宗朝,后来是捞了一个骠骑大将军的。

闰四月,

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授西海道行军总管,

左监门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段樊二将并为先锋,率先出击吐谷浑,正式打响了攻吐谷浑大战。

开府仪同三司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辖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樊兴、兰州都督李君羡、岷州都督李道彦、静州刺史侯君集、利州刺史高甑生等诸部行军总管,和归唐的社尔、契苾何力等突厥、铁勒军进击吐谷浑。

李道宗在库山大败吐谷浑军,伏允烧尽野草,轻兵入碛。

李靖兵分两路追歼。

五月,吐谷浑战事正酣之际,

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太上皇李渊病死在大安宫垂拱殿。

君臣上奏,请皇帝准遗诰视军国大事。

李世民不许,严格按照礼制为父守孝,不视政事,诏令居丧期间令十七岁的太子承乾监国,于东宫平决庶政。

国丧,

举国哀悼。

“征吐谷浑之战不能停,传旨李靖李道宗诸将,决战到底,务必功成,决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李世民红着眼睛对太子、房玄龄等人交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