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步子有些大了(2 / 2)

皇帝想看看武怀玉的反应,

可武怀玉看着氏族志没什么表情,

这让他有些意外,

毕竟,

魏晋以来,最重门第,哪怕皇帝再怎么说只尚本朝官爵,可数百年来的传统,也不是这么好打破的,否则房玄龄魏征等这些大唐新贵功勋高官们,也不会那般追捧五姓七家,争相要与他们联姻,甚至不惜付出大笔赔门财了。

武怀玉的官爵,屈居第三,他居然肯,而武士彟死后,现在只列第四,武怀玉也并无不满。

有点太淡定了,

“二郎觉得氏族志如此修可否?”李世民问。

武怀玉笑着道,“若是按魏晋以来的谱法,我家并州武氏仅是寒门并非郡姓,连这氏族志都不上了,

圣人给臣家列为三等,臣叔家列为四等,那是大大抬举我们并州武氏了,”

“臣有些惶恐!”

李世民有些看不懂了,真能如此淡定,就不想为武家再争取门第抬高点?

要知道,如李义府这样的仕途得意之人,都要想办法攀上赵郡李氏联宗结谱,而一门出了三个秀才的洹水杜正伦兄弟,也是千方百计的想要跟京兆杜氏联宗,却被杜家无情拒绝。

“朕觉得,武士彟身为太原开国元谋功臣,又是贞观实封功臣,生前又官至宰相,死后册赠司空,高士廉安排在第四等有误,赠司空也是司空,武士彟家当列第三等。”

武怀玉还是很淡定。

“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武怀玉看着手里这本氏族志,他能明白皇帝的心思,借氏族志,重定士族门第,这是要打压山东、江南旧士族,巩固皇族李室的社会地位,甚至扶持一批出身庶族寒门的勋戚新贵,侧重扶持统治集团。

这出发点自然是好的,只是步子有些大了,

五姓七家在民间社会地位这么高,可在这氏族志上却地位这么低,甚至许多旧阀因为官爵不到五品,连上榜资格都没有,

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让这本氏族志的公信力不足。

“陛下,臣建议一步步来,步子不能迈的太大。虽然以本朝实职五品做上榜标准挺好,可这样一来,旧阀士族竟然大多数都没能上榜,只怕效果不会太好。

不如对旧阀稍放低一点标准,”

李世民认真思考,“你继续说。”

“比如对原非郡姓的,可以按现在这个标准,本朝实职五品以上者既可录入,而原为郡姓望族门阀的,就算如今没有实职五品,也可以放低标准,仍将他们录入,”

“郡姓旧阀,比如五姓七宗四十四家,还有关陇六姓等,若无五品职事,也都可以视为从三品录入,”

不能直接简单的把那些旧士族摒弃于外,而是要把他们纳入进来,

但他们如无高级官爵,那自然就无法进入上三等,只能在中三等,甚至下三等列名,这样岂不是比直接没有他们,让这氏族志更有公信力?

崔干、崔敦礼、卢承庆等这些五姓七家的精英,如今本也在朝担任五品以上要职,甚至多有公侯爵位,那么适合的提高他们点排名,也没关系。

本来列六七等,那把他们提升到四五等,甚至三四等,也是可以的。

再怎么提,也要位列皇族、三后家、三公、太子三少、宰相、一二品的后面的。

“那就把崔干、卢承庆、郑元璹、崔敦礼他们都列为第四等,”

李世民从谏如流,

原来郡姓一百八十九姓,还是应当都拉进这个氏族志里来,哪怕没有实职五品以上,诚如武怀玉所说,要是那些民间追捧的旧阀,却大都不能进这氏族志,那这氏族志修好刊印出来,只怕也没啥信服力。

“二郎,你说要不再调一调,皇家、三后家、二王后、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为一等,文武二品、参预政事三品为二等,文武正三品、国公为三等,文武从三品、郡公为四等······文武职事从五品为九等,”

“博陵郡公、宋州刺史崔干,兼其博陵崔氏郡姓,列其第三等,崔敦礼、卢承庆、郑元璹等也皆特列第三等,如何?”

若按皇帝这话,那武怀玉、武士彟,都能以代司空、赠司空而位列第一等,成为一等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