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六章 安南权臣(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228 字 6个月前

只是几场小规模的战斗就将清军给逼退到了徐州城。护卫军还趁机占领了邳州。

淮河以北的清军一看被护卫军南北包围了,也向西退到了运河以西。

护卫军的炮艇直接从扬州出发封锁了运河沿线。

而此时清军用了一个非常歹毒的招数,他们将上百万的流民驱赶到了护卫军的控制区。

这些人大部分来自河南和山东地区。以前这些流民出来转一圈,还是会回到原籍种地的。但是现在他们彻底被清军堵住了退路,回不去了。

护卫军自然不能对这些人坐视不理。清军的本意是让这些人消耗护卫军的军粮,让护卫军无法继续进攻,殊不知这正好帮了护卫军的大忙。

大量的粮食通过海路被运送到了江北地区。现在华族与英国人和解,南洋的海路畅通。

暹罗人积极准备对安南的战争,更加卖力地出口稻米,虽然暹罗百姓自己都吃不饱。

但是暹罗国王还是觉得将这些稻米换成银子和武器,更加符合暹罗的利益。

好了,这些粮食就成了董良手中的武器。

董良非常清楚,在此时的华夏,粮食普遍短缺,因此粮食才是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这些流民一进来之后就被华族打乱了分组编制。

当他们吃到了浓稠的大米粥、齁咸的腌咸菜之后,这些人确信自己这次因祸得福了。

不过他们也彻底将自己卖给华族了。华族自然不会白白养着这些人,江苏的沿海海堤还有很长一段需要修建。

等到海堤修好,华族将会得到一块巨大的可耕种土地。这里的有无边广阔的冲积平原。

这块新开辟的土地将来能够养活上干万百姓。

至于远东,董良准备至少一次性至少迁移五万人过去,就连这些人在远东过冬的粮食都准备好了。

“安南人有什么动静吗?”董良问道。

安南人自从上次反攻河静府失败之后,就没了什么动静。

难道这些安南人真的安于失败吗?董良非常清楚北圻对安南的重要性。

“他们似乎准备派人来跟咱们谈判,不过人还没到,就没跟你说这事儿。”杨瑛瑛说着,从文件中翻出了一份暗部上报的材料。

董良扫了一下,里面提到了张登桂利用安南军队在北圻惨败的机会,掌握了京城顺化的军权,现在被安南国王任命为太尉,统管全国军事。

他又通过其以前的门生掌握了行政事务。

现在的安南除了阮知芳在经营着南圻,担任山南行军大总管,可以与张登桂掰一掰手腕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钳制他。

张登桂之子还从华族的手中购买了几干把使用火冒击发的滑膛枪。

国丈武文解更是闭门不出,在家里韬光养晦。

阮福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少再插手国事。

张登桂掌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华族讲和,当然了此事只能暗中进行,要不然安南的那些读书人可以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他非常清楚,与华族对抗,最后要么是被华族打败,要么是被国内的其他势力打败。

留给他的只有讲和一条路。

“安南人倒是识趣,这样咱们倒是不好再继续用兵,暂时先养一养再说吧。”

赣州和永州的战前准备还在继续,董良时刻在关心着,这一点不需要杨瑛瑛汇报。

扶桑人现在也还算老实,除了一个长州藩基本上被反华势力控制,经常搞事儿。但是那些事情钟润一基本上都能够解决。

这一次函馆的事件,让董良意识到必须在扶桑保持一支海上力量。

因此他从沿海的海上守备队抽调人手和战船在扶桑成立了一支海上守备队。

这支守备舰队的驻地就放在华族在那里的大本营鹿儿岛。

经过钟润一两年来的运营,萨摩家基本上成为了华族的附庸。

藩主岛津齐兴年纪大了,沉迷于心学研究,前段时间还访问了华族的厦门大学堂。

那里是华族的心学圣地。

他跟唐启华达成协议,由厦门大学堂派人在萨摩建造一所学堂。

岛津齐兴将家族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这座学堂中。为了筹钱,他甚至转卖萨摩家的产业,而接手的正是琉球馆。

鹿儿岛的琉球馆和港口比以前扩大了很多,这里形成了一座新的城市。加上汇集在这里的流民,鹿儿岛琉球馆的人流量剧增。

其实,董良对钟润一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华族在鹿儿岛也只是维持了一个大队的常备兵力。

他在扶桑采用的办法基本上就是利用扶桑人对付扶桑人。

华族笼络的是扶桑的幕府、大名、官商。给予这些人垄断与华族贸易的权利,然后利用这些人去打压扶桑内部的开明武士阶层。

对扶桑人底层百姓,华族其实也是采取了拉拢的策略。

毕竟华族每年从扶桑输出大量的劳工和雇佣兵。

他们现在过的日子至少比在扶桑国内要好的多。

华族算是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而第一批出去的扶桑人已经回来接他们的家人,这些还乡团带起了一波新的扶桑劳工输出高潮。.

()

wap.dingdian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