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二章 教育的均衡发展(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027 字 2个月前

生活区与工厂区之间隔着马路,整个工业区沿着江边延伸,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形状。

在这个狭长的城市中,马路南边靠近江边就是工厂区。

马路北侧则是生活区。

大部分工厂都有自己的职工小区。房子也是工厂建造的,然后分给工人们居住。

甚至有的大工厂还建造了自己的学校,解决工人子弟读书的问题。

这里的工人很多都是山里走出来的,他们以前的生活跟现在根本就没得比。

以前靠天吃饭,关键是福建这里人多地少,佃户交的租子比例太高。

少有能够靠着土地吃饱的农民。

但是现在他们在工厂做工,不仅仅自己能够吃饱饭了,家人的生活也安定下来。

甚至连孩子的未来都被规划好,他们只要好好学习也能够出人头地。

哪怕不是读书的料,读个技校以后也能够进工厂上班。

工厂就是他们的家,每个人都是工厂的主人翁。尤其是在那些国属工厂中,工人可以选出代表参与到工厂的管理和决策中去,维护工人的权益。

因此,每一名船厂区的工人都对这里有着浓厚的归属感。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董良接过这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送上来的花束,然后亲切地问道。

小男孩名叫孙杰是蒸汽机厂第二装配车间车间主任孙德成家的孩子。

孙杰家的条件在船厂区算是不错的了,不过他很少看到自己的父亲。

印象中,父亲孙德成总是早出晚归。

不过这孩子懂事,刚刚十岁,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学习成绩也好。

刚才元首下船的时候,他一眼就认出来了。

他们的黑板上面就有元首帅气的照片。

蒙学的教科书上有一篇课文就是讲元首如何带着四百勇士在运奴船上起义,夺取洋船,开创华族的壮举。

所以,元首的形象烙印在每一个孩子的脑海中。

小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他们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元首一般勇敢。

而他们对洋人的观感一般都不好。

以至于船厂区的那些洋人工程师经常会被小孩子丢石子。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堂里面不得不做专门的教育。

“报告元首,我叫孙杰,今年十岁了。”孙杰虽然有些紧张,还是朗声回道。

“不错,长得很壮实,平时不仅仅要好好学习,还要注意锻炼身体……”董良拍了一下孙杰的肩膀说道。

“是,元首。”孙杰兴奋极了,元首竟然表扬自己了。

他身后的孩子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董良向后退了一步,与这些孩子们挥手。

国家是由国土和人结合而成的,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细胞,而国土和资源就是人体的血液和养分。

不同的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是手脚,有的是器官,有的是大脑。

每一个部分都必不可少,还要能够及时地更新换代。

要是某一天身体的一个部分没有新的细胞更换了。或者是新的细胞少于衰老的细胞,那么说明这个人在老去。

国家也是这样。

走过孩子的欢迎方阵,就是工人代表方阵。

董良看着这些孩子,再看看这些工人,心中想着确是厂区未来的发展。

这是一个带有五六十年代国有工厂色彩的大工业区。

如何让这里充满活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今天带来了不少地方上的财团,必须要允许私人经济进入工厂区。

国属工厂是基础栋梁。私人工厂是填充物。

让这些私人工厂将国属工厂的活力给带动起来。

再看看这些孩子,就是这些工厂的新细胞。

“老莫,马尾现在有多少所技校?”

与欢迎的人群打过招呼之后,一行人向马路边的车站走去。董良一边走一边问莫永纲道。

教育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分流。但是你不能让技校毕业的孩子与大学堂毕业的孩子差距太大。

这样的话技术教育以后就会越来越差,不仅仅招不到好的生源。

就连任教的师傅都会越来越懈怠。

“已经有八所技校。其中有四所是工厂开办的,师资力量都是工厂来出。我觉得这种厂办学校不错,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自己消化,他们在教的时候也会用心。”

技校如果包分配,就不一样了。

后世一些包分配的大专录取分数线都会比本科还高。

所以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学生的出路如何。

董良点头道:“技校和大学堂同样重要,只是一个注重实践,一个注重理论,但是也不能分得那么清楚。技校的师生也要懂一些理论,大学堂的师生同样要懂操作。”

董良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他早就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

健康的教育体系就要多元化。

不能大家都向大学堂去挤,都想去做官,做科学家、做医生、做老师。

那么谁去做工人。如果整个社会都觉得打螺丝的低人一等。那么这个行业肯定会越来越没落。

就连做这一行的人也不会想着如何将其做好。因为他们心里会想:反正我干的事情是低端的,为什么还要花心思去想着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