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谁挡我桐山财路,我砸谁饭碗(2 / 2)

遇到了山东路莱州城的客商,便向对方提议道:“下次前来时,不必空车,可贩运你们那里的石花菜、海肠干等海货,我鹭留圩大量收货。”

遇到了籍贯广南的周朝客商,便道:“先生可听闻过芦荟这种植物?我这里高价收购,但要活的”

这样的建议,对方大多欣然接受。

毕竟空车来也是来,来时能带些当地需要的货物,自然便能多赚上一些。

随着来自当下大邑的商队更多出现在桐山县,玉容香妆的高价产品,销量明显增多。

毕竟大城市的居民,消费能力也更强。

猫儿的作坊一个月内经历了两次招工,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只勉强维持了不断货,许多新增订单已接不下。

拿不到货的客商干脆在桐山县住了下来,排队等货。

却也因此,使得县城内的客栈更不堪重负。

十字坡的客栈刚刚动工修建,短时间内指望不上。

于是,附近有些机灵村民,收拾出几间自家空房,变作家庭旅社为客商提供食宿。

到处欣欣向荣就连城内鸡儿巷的姐儿都跟着分了一杯羹。

据说七月二十那天,赛貂蝉一日夜间接客十五名,最后直接累的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幸而被隔壁的姐儿发现,连夜抬到医馆才捡回一条命。

因此得了个‘十五斩’的雅号

总之,全县百姓好像都在跟着挣钱。

但天量流入的钱财,却也导致物价悄悄上扬。

粮肉盐油齐齐上涨,羊肠衣更是直接翻倍。

察觉这个苗头后,陈初短暂焦虑了一下,他不懂经济,但通货膨胀的词汇却是听过的。

但怎么解决,完全不懂。

还好,八月新米即将上市,应能稍稍缓解一下。

除了经济问题,桐山县在七月末,还出现了用工荒

鹭留圩的香妆作坊、酱园,四海商行的水果糖作坊,都在招工。

城内的客栈、酒肆也在招伙计。

但现下能自主谋生的那部分劳力,要么已进了作坊,要么借着西瓜节已自谋了生路。

像林大力和罗洪的挖沙队,便吸收了五六十名青壮汉子。

还有力夫、车夫、小摊贩

至少有数百人靠十字坡市场吃饭。

其余百姓,便是不能自谋生路的那些了.少部分奴籍,大部分是被地主乡绅牢牢绑定在土地上的佃户。

蔡源为了四海商行糖坊招工一事,专门找了几名乡绅,想让对方转让一些佃户。

却被一口回绝。

在这件事上,同属乡绅集团的蔡源,和原有阶级出现利益诉求的差异也是道小裂痕。

蔡婳知晓此事后,召集她那帮‘说书人’开了个会。

第二天,这些人担任外宣任务的说书人,便往临近府县去了。

桐山县如此盛况,便如深重黑暗中的一只火炬,照亮一方天地的同时也刺痛了一些人的眼睛。

八月初一。

饮马庄郑家大宅。

郑家大郎召集了在家的三位兄弟。

四人谈起桐山之事,满是艳羡。

“旁人大把大把捞钱,咱们只能看着,当真叫人难受!”

郑五翘着二郎腿,说话时抓了抓胸口,似乎桐山县让他心里发痒一般。

“奈何桐山不在蔡州治下啊!”书生打扮的郑六,幽幽叹道:“上次管家去桐山讨要樊毅,他们都不给咱郑家面子.”

满脸横肉的郑三却一斜眼,道:“那是咱不值当为了玉泉山那些废物跟他们计较,若他们敢惹了咱家,莫说是都头、押司,便是县令咱家二郎也把他收拾的跪地喊爷爷。”

“说这些作甚?”

四十多岁的郑大坐在上首,瞟了一眼鲁莽三弟,道:“只说咱们怎样分一杯羹。”

郑六知晓自家这大兄爱装,不由嘿嘿一笑,恭维道:“那还得大哥想个办法啊,二哥不在家,自然需指望大哥的才智拿主意了。”

郑大捋须微笑,缓道:“我倒有一法,不需去他桐山县,便能挣来钱。”

“大哥,有话便说,卖个鸟关子!”郑三心急道。

郑大皱眉,不满的看了三弟一眼,最终决定不和他一般见识,这才道:“呵呵,淮水通往桐山县的官道,必经我县.”

见大哥又是话说一半,郑三直想骂娘。

但郑六稍一思忖,便马上反应了过来,不由惊喜道:“大哥是说,我们在官道上设卡,向往来桐山县的客商收税?”

“呵呵,六郎聪慧”

郑大捋须点头,一脸自得。

“此法不错!那些远来客商想必携钱不少,只十抽五,也能落得不少!”

郑五也兴奋起来。

郑三却瞪了郑五一眼,斥道:“你他娘装什么菩萨心肠,还十抽五?剩下那五成凭白丢了?要我说,至少十抽九,谁敢不服,拉进林子里剁了!老五,伱就是妇人之仁”

郑五闻言恼怒,待开口还嘴,郑大却摆摆手,示意五弟不要再说了,而后他自己道:“十抽九太过了,咱郑家耕读传家,世代行善,也不好把事做绝.就,十抽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