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终相见(1 / 2)

第210章终相见

汞丹徒劳无用,火药大用传世。

孔明觉得道长们的推断倒也没错。

毕竟那后世确实是以这“大破之丹”借工造之物飞举,得以窥天地知日月。

只是接下来应该要告诫道长们一二。

免得他们还没看到火药之妙用,就先被这大破之丹给炸了个白日飞升。

给正在激烈争论的道长们一些空间,孔明踱步到一边,看到了道长们的上一份丹方:

“硝石三,赤糖三,雄黄一,一一捣碎研磨,淆匀以成丹。”

道长们还真是……与时俱进。

孔明心下佩服,这蔗糖在蜀中制出不过半年,道士们便已经毫不心疼的拿来炼丹了。

制糖需要大量甘蔗,此前蜀中所种植,食用足够,制糖则杯水车薪,故而此时蔗糖价居高不下。

孔明一眼便看到了路旁安静伫立的吴氏女,不由笑道:

顿了顿,孔明继续提笔写下:由草木灰制碱法可知,草木灰中富碱。

执笔写下意见之后,离开时孔明还给道长们贴心的关好门。

于私来说,孔明亦想看夫人有一番作为,尤其在得知“陈宝光妻”后,这种想法更甚。

“在汉中都督军情,雍凉势若危卵,关中蠢蠢欲动,不可轻易走开。”

“好!好!”

孔明哈哈一笑,一点不信。

看来元直是乘船逆流而上,走江州,过江阳武阳,从水路来的成都。

刘备在一旁根本立不住,不断的焦灼徘徊,时不时驻足踮脚往南眺望,恨不得立马就能看到舟船。

然后在草木灰三字下面,写下了“肥田”二字。

北方少竹,南方少韭,是否亦与此有关?

轻吐一口浊气,孔明回望自己写的这一页,忽然感觉到了一点后世所谓“科学”的乐趣。

“说孔明你分明在医术上颇有见地,却每每含糊其辞,要张神医自己去研究医理,颇为无礼。”

旁边的刘备早已经按捺不住:

“我听主公说广元欲暂时安家江陵?”

中间徐庶也会语气慨然的说一说许都南下见闻。

被光幕评称为“神经病”的草木灰制碱法,确实并不复杂。

自先秦起草木灰就已被用来肥田,但因地域差别,肥田所用草木灰量亦有多寡。

“元直!”

觉察总结其共同点,探寻剖辨其差异处。

如今的成都府衙比起来刘璋时已经变化了不少。

好在很快,一条小船从远方小山后面转出。

半斛为五斗,为五十升,为五百合。

船只开始减速,并向岸边靠拢。

刘备退开两步仔细打量,最终挽着徐庶的手满心欢喜感叹道:

“元直归来,往后可一心复汉,备再无憾矣!”

府衙中孔明如今亦有一间戒备森严的工房,房间内林林总总遍布着各种微小模型、匠造图纸、以及上次光幕时所得的被称《梦溪笔谈》的部分图像。

河东郡,田地不施草木灰。

它是被自己依靠所学所识,推测而出。

当即就有亲兵奋不顾身前去,从刘备手上夺过缰绳要把坐骑拉回岸上。

但其内里究竟是何般道理?

沉思中的孔明回到几案旁边,在纸上提笔写下了草木灰三字。

“士元可在成都?”

“哦?来日定要一见!”

或许是岸边树木浓密,船只没有减速或是靠边的意思,刘备心下大急,甚至驱马涉水,站在河流浅滩处呼唤。

第二天孔明是被满脸兴奋的刘备给拉起床的。

孔明暂时没将家眷接来成都。

“曹贼得雍凉则可联通关中,汉中难出;我等势联雍凉,则曹贼长安难守,唯有退守潼关一途,汉中确实非士元不可。”

徐庶仔细打量着刘备,目光中似有千言万语,但最终略一躬身:

此等土地之别,不因上意而改,不因口含天宪而变。

再次驻笔努力回想是否有所遗漏后,孔明慎重写下了结论:北地或富碱,南地或缺碱。

孔明唤过来陈到的亲随给自己打了一瓮水洗脸,振奋精神后提议:

“送我来益州时广元称欲在江陵谋职安身,且看将来。”

“我在这里,元直!”

最终或许亦能如后世一般,总结出子孙后辈能沿用千年之条例。

两对手掌紧紧握在了一起,刘备看着徐庶被水打湿的下拜和已经沾上淤泥的鞋子,轻声责备道:

“元直何必轻身冒险?此处至成都不过三十里,须臾可至,君当惜身!”

不过从另一个方向考虑也令孔明扶额长叹:

即便如今刘备将两位夫人接到了成都,也不过只能住上三五间的样子。

孔明虽已安排了扩大种植,但第一茬甘蔗也差不多要今岁入秋才能收获了。

好在此时已经足够显眼,船只也终于注意到了此处。

刘备吓了孔明和亲兵们一跳。

“咳咳!”

略作思忖,孔明将了解到的情况依次提笔写下:

“归来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