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一闪一闪亮晶晶(1 / 2)

诡道读书人 蒋万 1917 字 10个月前

开始讲课了。

严格意义来说,这还是姜陵除了司天游和司鱼外,第一次听别的老师授课。

王维虽然看起来只是蕴灵境读书人,境界与一些顶尖的学生差不多。

但实际上,论起教书育人,哪怕是蕴灵境第一人孙庭轩,也是拍马不及学宫里的任何一位老师。

更别说王维才中年,随时都有可能考过殿试,跨入种道境。

这节课讲的是经义。

“经义经义,何为经义?顾名思义,乃是经籍的义理。”

考虑到姜陵第一次来,王维由浅到深,先给他讲解了经义的意思。

作为一种萌芽于汉代的文体,在后世,经义在宋朝得以王安石重用,成为了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熟知的“八股文”,便是以经义为雏形演变而成。

天星大陆,经文为大道、文章为中道、诗词为小道。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说以经文封圣的数量最多,而文章次之,诗词更是没有。

虽说因为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杀伐能力强大的战诗词,小诗君魏凭玉更是被世人看好,很有可能成为史无前例的“诗圣”。

但也仅仅只是“可能”罢了。

万事开头难,正如孔子从一片黑暗中摸索出“读书亦可封圣”的道理,从而开辟文宫修炼体系一样。

诗道封圣也很难。

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前仆后继地加入到深研经义的队伍当中。

府试便是读书人研究经义的第一个起点。

它在县试的铭圣、诗赋以及杂科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科“经义”,需要考生根据题目进行解题,字数时多时少,但超过一千五百字是很正常的事情。

王维使用的教材是《经义详解》,他随便抽了一道例题考校众人。

姜陵之前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县试,回程的路上才通过请教蒲新知、司鱼等人,初步了解了一番经义,所以答题时自然表现得捉襟见肘。

不多时,王维现场批阅了每一个人的答题情况。

这也算是小班课程的优越性,至少外门学子那种十几个人一个班的班级,老师是绝对抽不出时间给每一个人都现场批阅的,顶多抽选几张。

王维看完姜陵的试卷后,微微叹了口气,但还是安慰道:“姜陵不必灰心,你毕竟才刚考过县试,对经义不熟悉也很正常。”

“我观你在证明自己观点举例时,特别擅长引经据典,这算是一大优势。而且解题角度也算是别出心裁,只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你转换一下思路,或许很快就能抓住要点,茅塞顿开。”

“谢老师教导。”姜陵道,神情上看不出失落。

王维满意地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也。”

接下来,王维主要以莫隆的经义为例子,途中穿插着讲其他人的经义,点出每一个人的优势与缺点。

课堂上氛围极好,没有人开小差,听得十分认真。

学宫里的一节课和大学差不多,估摸着有一个半小时不间断。

只是当王维微笑着说下课,转身离去的时候,众人仍然沉浸在题目里,忍不住围在一起互相讨论。

直到又过去了半个小时,一位不苟言笑的老教师走进,众人才露出意犹未尽的神色,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不过出乎姜陵意料的,这节课居然不是什么理论课。

“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琴。”老教师看了姜陵一眼,估计猜出了他的身份,却没有多说。

姜陵茫然地四下看了一眼。

特别是当他看到余小平居然也抽出了一把古琴的时候。

“呀!姜爷,我忘了跟你说今天有古琴课了,要不你跟我用一架?”余小平一拍脑门,估计一门心思全扑在怎么兜售他的那本册子了。

姜陵面黑如铁地走了过去。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是因为满课的原因,姜陵今天过得又累又充实,当回到住处看到窗台前的司鱼时,一时之间竟是生出了一点恍惚的感觉。

毕竟在无忧庐的时候,司鱼一直都是坐在树上的。

她总是在眺望着远方,眼神说不出是平静如水还是死气沉沉,总而言之她很少激起情绪的波澜……

除了文院面前,一巴掌扇飞詹飞宇那次。

那还是姜陵第一次看到司鱼生气的模样,居然还是为了自己。

想起这事,姜陵的脸上就忍不住升起了一点笑意。73zw捌.com

“你没去上课吗?”姜陵凑上前问。

司鱼早就察觉到姜陵了,看了他一眼,皎洁如纱的月光下,璧人的侧颜如玉般惊心动魄。

“我没有被分到班级,他们说我想去哪听就去哪听,所以去文塔里转了转,拿了几本书回来。”

听到这话,姜陵微微一怔,这可是蕴灵境那群普通教师已经没什么可教的学生,才会给予的特别对待。

不过很快他也就释然了。

她是司鱼嘛,这也很正常。

身为从小就跟在守渊人身边的司鱼,两人名是师徒,实则情同父女,她的知识底蕴要远比境界表现得更加深厚,

特别是在司鱼身边学习了三个多月的姜陵看来,虽然也没见过孙庭轩,但他心底总有种迷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