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读书须用意(1 / 2)

诡道读书人 蒋万 2141 字 10个月前

竟然还有作业?

难不成还真是在教人读书写字?

明公缓缓张大了嘴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既然如此,这些知识自己也能教啊!

那所谓的“文道”区别在哪?

看台下顿时有十几只手唰的一下抬了起来。

明公注意到,那些基本都是前排的孩子,举起的手中,大多都攥着一根蔫吧了的草药,大多数形状都相同,看得出是同一个品种,唯有少数相似但却不同。

“不错,大多数都对了,刘汉,周雯……你们几个下次小眼睛可要放亮些,拿的不是舒银草。”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姜陵一眼扫去,已经看出有谁错了。

明公怔怔地坐在原地,直到姜陵开始讲课,过了几分钟,他才慢慢看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

原来姜陵在课上讲的,竟然不完全是文道,而是医道!

刚刚孩子们寻找的“舒银草”,便是在城内林子里最容易找到的一种草药,拥有活络经脉的作用。

明公震惊了,他在秦国自然也认识太医院的医师。

只是那里面的人,哪位不是对自己的独家医方视若禁脔,就连收的学徒都防范不已,生怕被学走自己就无用了?

哪有像姜陵这般,传授给素不相识的路人的!

于是明公顺其自然地就怀疑其姜陵有所保留。

可听了几分钟之后,明公自己就推翻了自己的猜测,于是更加百思不得其解了。

这位黎公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不知不觉中,姜陵从早上直接讲到了正午,数个时辰过去,口中的知识早就无声无息地从医道转化成了文道。

今天解析的依然是《论语》。

虽然这还是明公第一次听到“孔夫子”的名号,但对方在字里行间中所表现出的大智慧,大气度,已然令他感到深深的折服。

可惜黎公说此人看破红尘后便隐归山林,早已离去人间,否则的话,明公觉得自己定然还要登门拜访一番这位贤人。

当四面八方的街坊邻里中,慢慢地有饭菜的香味飘出来的时候。

姜陵拍了拍手,打断了众人沉浸的心,笑道:“饿了的可以去吃饭了,今天没有作业,劳逸结合。”

孩子们发出欢天喜地的声音,给姜陵鞠了一躬后,便像猴子般各回各家了。

于是在场剩下的,就只有大人了。

明公稍稍正了正身子,思绪从之前的课堂中抽离,自觉收获颇丰,腰脊挺拔,心态在无声无息中发生了转变,对黎公的轻视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了满满的敬意。

他也隐隐意识到,接下来的,才是今天的主题。

果然。

等孩子走光后。

距离明公不远处,当即便有一位青衫男子肃然起身,对着姜陵揖首说道:“在下素闻黎公惊才绝艳,开创历史先河,铸就新道,故而从西楚而来,不知我等可否有幸一听?”

此言一出,场上顿时有不少人露出了吃惊之色。

没想到黎公之名,竟然已经传扬到了西楚,连那边都有人为了“文道”远道而来。

明公被这一句话点醒,顿时注意到。

空地之上,其中不乏有与自己一样,衣着风格与周围燕国人截然不同的异国人。

而这些人的气质,往往会比燕国本地人要更加出众。

毕竟是为了“文道”,敢翻山越岭,不远万里而来的人。

能够下定这份决心的,自然不会是寻常人物。

姜陵虚按一下,示意让其坐下,然后一开口,便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你们可知春秋大陆为何文字诞生了数千年,却始终没有人发掘出其中的奥妙,反而先诞生了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仙道’?”

一开始,场面是死寂的。

无数人面面相觑,过了一会,才有人小心翼翼地学着之前孩童的举手,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有人冷哼一声,“上到朝廷,下到乡野,谁人不崇拜能飞天遁地的修士,又有几个孩童,会说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大文豪的?”

姜陵点了点头,微笑说:“没错,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便是崇武轻文的大环境。”

“只是……”

姜陵忽而话锋一转,脸色平静,掷地有声地说道:“谁说秀才不能执笔卫国?谁说文章不能镇压国运?谁说诗词不能降妖除魔?”

一连三个“谁说”,像是一柄直击心灵的巨锤,毫无花哨的,接连三下锤在了在场所有人的一颗心上。

这是直击心灵的一段话。

刹那间,明公两眼放光,只感觉面前这位年纪轻轻的少年仿佛直接挠到了他的痒处,虽然之前对他的不少做法颇感不满,但他所说的话,已然俘获了他的半颗心。73狆彣蛧

像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像是管仲遇见了鲍叔牙。

明公也感觉自己遇到了自己的知音。

没错……没错!我就是这样想的!

明公激动得身体都在微微颤抖。

十年前,他刚致仕的时候,便已经发现因为仰仗修为,武官非常看不起文官,认为对方只会纸上谈兵,手无缚鸡之力,是靠自己保护才能安稳享乐的东西。

文官也是一样,觉得武官粗鄙,要不是自己对内治理有方,哪里还有那么精良的铠甲,强壮的兵士源源不断地补充。

双方各自看不起,但好歹还能勉强着表面的平衡。

可伴随着白晁以武力谋反成功后,武官的地位直接就一跃骑到了文官的头上,其中甚至爆发了一件极度恶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