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国学和西学(2 / 2)

西川欲晓1909 仁义袍哥 1300 字 6个月前

吴松一阵感叹,要不是夏平身份为匪,以自己的国学修为再加上一些学生,结合夏平无与伦比的西学,一定能编撰出适合国情的中西结合教材。

吴松中进士以后就在翰林院,后被削职为民几十年,在老家专心从事教育,后虽复职,也只在翰林院任大学士,任光绪老师,他专心教书育人,因此没有染上大清官场的那些恶习。

想到有希望写出最好的教材,他的心里有些激动,这能为多少人造福啊?

“这里有没有乡绅想办一所私立的师范学校呢。要是有,我想来试一试。要是能编撰出一本好的教材,老夫平生足矣。”

夏平愣了一下,等反应过来,立即大喜,恭恭敬敬向吴松再行大礼。

“我代天下学生谢谢太师。”

吴松是同意留在苏稽了。

之所以吴松强调乡绅集资办校,是在表面上不愿意与仁义社有任何牵连,是障人耳目的一种做法。

有了吴太师留在苏稽,仁义社的仁义之名会更加响亮。对吸引人才到仁义区起到很大的作用。

至于教材的编撰,夏平心里并不踏实。

教材不仅是中西结合这么简单。他关系到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学生,还是为地主阶级、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学生?教材会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形成,夏平对此是十分重视。他要牢牢把握住教材的方向。

吴松能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从群众的角度出法编撰为人民服务的教材,现在还需观察。

不过苏稽是自己的主场,如果吴松不适合,他有一百个办法牵制住吴松的精力。使他无瑕照顾到教材这方面的事。

“太师,学校这事一定有很多乡绅争着集资来办,毕竟这是开发民智的大好事情,但这需要些时间。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教材研究组可能要来向您请教指导。”

"另外,文化长廊设计组可能您老得任组长,您老放心设计组完全与仁义社没有一点关系,都是民间的。设计组的几位老师是嘉州出名的文人,我相信在太师的带领下,一定能让文化长廊成为人们惊叹的地方。"

在这一瞬之间,夏平就设好了套。如果教材照夏平的思想方向编撰,万事皆休,如果一但方向不对,夏平将用文化长廊,图书馆,文化馆的事缠住吴松,使他无瑕插手教材的事。

作为没有多少官场经验的老人,吴松并不清楚夏平的想法。作为老人,他是喜欢多承担点工作,以展现自己还没老,还可以工作。

此时老人心里已经在盘算邀请什么人和自己一起来完成教材编撰工作。

正在相谈正酣之时,有人进来向夏平通报,有重要事情发生,资政请夏平立即回去商量开会。

夏平辞别出来,通信员告知原由,夏平想了想,回身重新面见吴松。

见面,夏平一句话就是:“吴老,清军陕西新军和湖北新军共计五干人入川了,正对着我们杀奔而来,刚才我们商量的事,我会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请不要怀疑我的决心,另外,如果吴老觉得方便,我们立即展开教材编撰的工作。”

()

wap.dingdian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