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朕安(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

连续批了快一个时辰,几乎都是请安奏,中间偶有几封混入了当地情况,臂如粮食价格等关乎民生之事。

觉得合理的,朱怡炅只加一句:“朕安,已阅。”

若不好,则批复:“粮价不宜过高。”

不行,这请安奏太多了,还大多都只一句,这样跟刷屏没区别啊!

回头得再下个旨,让这些地方官至少带些实质性的东西,他又不是来听人家问好的。

朱怡炅舒缓口气,心中如是想道。

又翻开一封,总算不是请安奏,却是刑部报事奏。

里头是关于之前清查全国(两省一京)寺庙道观后的详细情况,差不多是一日一奏。

跟着一起的,还有大理寺、都察院的合奏。

三司会审了属于是。

本来一群假和尚假道士是够不上这个级别的,但谁让这是朱皇帝下的令,还下旨只要举报就可以得到赏赐,一下子就带动了百姓们的积极性。

还别说,不仅抓获了大量假道士和尚,还意外破获了不少淫祀,其中居然连白莲教、八卦教,乃至于天地会众都有。

当然,这些实际都是小虾米,而且与本宗早已无有多大关系,要不然,以明军收编了永春天地会义军来说,就不会再有天地会余众在外。

哦,他们抓获的这个应该不算天地会,而是洪门,也是最纯粹的天地会,即单纯为了造反,反清复明那是后面的章程。

这下是真伐山破庙了。

由于清查规模越来越大,刑部已然担不起这么大的案子了,索性就让新成立的大理寺和都察院一并分担,组成三司会审。

事实证明,三司会审是对的。

朱怡炅仅仅只是拿起奏本扫了一眼,便将其猛地合上。

不堪入目,着实是不堪入目。

不愧是得道高僧!

从最开始龙颜大怒,到现在朱怡炅都已经快麻木了。

朱怡炅揉了揉眼眉,朱笔批复:“斩监候!”

没有素服点烛,三跪请免。

这就是走个流程,而且犯人还没审完,百官也没空过来走流程。

不过按着目前判斩的人数而言,最终怕是能活下来的和尚道士至多不过一半。

那些判斩的,实在是过于罪大恶极,几乎人手都沾了百姓的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剩下罪不至死的,则全部判去挖矿,且按大明这边军器局的生产进度,矿场里的罪犯和八旗矿工,至多活不过五年。

能充当军医的无罪和尚、道士,居然还不到十分之一。

看来用这些人的想法是得落空了,还是得自己培养。

看完糟心事,朱怡炅随手一笔,不知多少和尚道士人头落地。

翻开下一封,是工部关于工作进度的报事奏。

内阁和秘书处倒是还算有点用处,知道帮他把奏本归类,请安奏就在请安奏里,报事奏就跟报事奏里。

这样倒是稍微方便一些。

工部报事奏的前半部分大致内容是报告南京紫禁城该拆的都拆了,拆下来的建材也都运走,然后还问了句,真的不用把紫禁城重修一遍吗?

后半部则是关于南京衍圣公府的修葺,还有新孔庙的建设问题,这里倒是比较识趣,没有询问要不要修孔子像。

且,里头还额外提了一嘴,南京士绅豪族对孔庙的修葺十分热衷,几乎人均捐钱捐物,工部资金已十分充裕,无需国库再行调拨。

这倒是好事一桩!

南京士绅大族会这么做,其实也很正常,都已经上了大明这条船,那自然是大明越强,他们越安全。

眼下,大明册封南宗衍圣公,还要重修孔庙,这等无需上战场,又可增强南京朝廷正统性,还能顺带讨好一下朱家皇帝。

何乐而不为?

汪景祺在给年羹尧拍马屁的文章里,不仅把年羹尧夸得比郭子仪李靖还牛,还顺带说了一句,自古功臣没有好下场,还说带正字的皇帝,必定不长久,雍正能不砍他脑袋吗?╮(╯▽╰)╭

()

wap.dingdian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