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科举分数制(2 / 2)

还顺带正式下令宣布,朝鲜北方的平安道、咸镜道都是中国故土,朝鲜只是代为保管,如今中国既来讨要,理当奉还。

朝鲜如此懂事孝顺,朱怡炅也很高兴,又是下旨褒奖,又是赐予王服金银。

……

建武七年,西元1728年。

开春乡试圆满结束。

大明新朝的乡试、会试正式定为先开春和入秋,原来春秋闱的说法也要改改了。

不过这些都是细枝末节,重要的是今年的乡试较之往年,又有了些许不一样。

首当其冲就是考题的正式制度化,上一词虽然考题上已经加入不少历算天文,甚至还有一些四夷海国的内容,但整体还是没有改掉旧制八股策论的框架。

而今年科考,却是首次在试卷中应用了分数制,主要便是将历算等学科具体化为分数。

当然,八股文策论还是要考的,只不过正在逐渐演变为后世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一栏,而且也规定了分值占比。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对历算考生更友好,也是在变相鼓励考生进一步学习历算。

原来的八股策论还是漏洞太大,不利于推广历算,能考到什么程度全看考官个人意志。

而应用了分数制,便算是将历算在试卷中的占比正式确定下来,除非真的在策论文章上力压群雄,否则该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全看分数决定中榜与否。

这样也更利于减少考生舞弊现象,因为历算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真有考官胡乱打分,是当上面的人都是眼瞎,还是皇帝是瞎子?

今年的乡试算是朝廷在试点,试探民间士子们的反应。

事实证明,这些士子的接受能力很强,除了部分人考的懵逼以外,大部分士子还是很快接受了这种全新的科考模式。

至于反对,谁敢反对?

皇帝的暴君形象至今还深入人心,至少朱怡炅活着的时候,只要不是真的要逼死人,天下的官绅是没人敢唱反调的。

这就是开国皇帝的好处啊!

“二十五、二十四、二十三……十二名,我考中了十二名!”乡试放榜日,吴敬梓看到自己名字位列十二名,顿时欣喜若狂。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周围不少人目光瞬间看过来,大部分眼里都带着艳羡。

安徽虽从江南省分出,却还是占据了七十个乡试举人名额,位列十二名,绝对的名列前茅了。

作为能写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能考过乡试本就没甚好意外。

毕竟这家伙可是神童,从小就天资聪颖,之所以放弃科举,也不是因为才学不够,而是经历太多人情冷暖,然后妻子又被亲戚朋友活活气死,这才世俗看淡。

而今却是没那么多幺蛾子,吴敬梓还是个县学教谕,家庭美满,上次没参加科举纯粹是要守孝。

不过这倒也因祸得福,在县学当了三年教谕,让他敏锐的察觉到,朝廷是铁了心要推广历算天文,就连月报新出不久的天元术都迅速下发,让各地官学列入历算必修课。

而且《宪法》出炉,同样也是第一时间列入必修课,这都表明了朝廷的雄心勃勃。

而今,他的猜测果然没错,考题被他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