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农政全书》 种稻翻棉(2 / 2)

朝廷自然要从中抽取重税,也是遏制商贾过度膨胀,扰乱市场。

却不想,市场确实没被扰乱,反而民间的棉花种植先一步被扰乱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块田被定性为棉田,因为棉花更贵,所以赋税也就比稻谷更重,尤其棉纺纱机推广以后,棉田的赋税进一步提高。但是棉田不可能真的只种棉花,可是种别的话,尤其稻谷,还要承担棉花的重税。

这哪个农民愿意?

所谓谷贱伤农,不外如是。

为了弥补损失,百姓就得硬着头皮,年年种棉花。

朱怡炅说道:“你说的,朕都明白了。你这个农院院长今后也不用再做了,直接当农部尚书吧!农院直接并入农部,原来驻地不用搬迁。至于农部官吏,就从户部之中抽调,包括户部田账册,朕也会下旨,让他们逐步移交农部。今后江南地区的棉稻轮耕,就全交由农部负责,朕会让户部与地方官吏全力配合。”

皇帝金口一开,户部权力再度遭到削弱,一个新的部院诞生,而黄旭则从原本的农院院长,直接越级升到了从一品尚书大员,几乎可以算是一步登天。

“谢陛下。”

饶是黄旭再如何不善言辞,这时也忍不住大喜过望。

朱怡炅想了想,又补充道:“黄卿也要注意,江南地区今后的棉稻轮耕,必须严格细化到乡镇。务必提前统筹规划,不可出现第三年,所有地方都在种植稻谷,从而谷贱伤农。而且,也要做好突发情况预案,对于地方私下里不遵守朝廷法度,第三年坚持要种棉花的,应该提前做好防治。”

“臣遵旨。”

黄旭连忙拱手应道。

这就要找精通历算数学的,进行统筹计算,将每个乡镇都能错开,合理安排江南地区的棉稻种植面积。

而且,还有棉田的重税,这也要让内阁、户部进行统筹商议,看能降到什么程度合适。尽量在保障市场经济和朝廷税收的同时,不去干涉地方的种棉翻稻。

这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起码要三年以上才能见到成效。不过只要能推广普及成功,那江南地区的农民自己就能体会到好处。

除了棉稻轮耕,还能尝试其它作物轮耕。而且,还有大明新朝目前的主要粮食,诸如玉米、土豆、红薯等等,都可以试验培育,看能否更加高产高效。

朱怡炅将手中奏章报告还了回去:“你再将这份报告修改润色一番,务必要让底层百姓也能看的懂。待润色过后,呈上来给朕过目。若是没有问题,就可以令宣传部,将之宣发天下,好让江南百姓都能明白棉稻轮耕的好处。这样农部后期主持推广棉稻轮耕,阻力也会小很多。”

黄旭没有意见,这本来就是农院试验研究这么些年的目的,只可惜这不能算是农院的成果,他们只是拾人牙慧。

待到黄旭躬身退下,朱怡炅又拿起桌案上的《农政全书》,这部《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幺孙徐尔路献给朝廷的。

据说是徐光启亲笔书写的原本,里面记录了不少没被删改的,而且这还只是一部分。

朱怡炅也没有白拿徐氏的《农政全书》,十分大方的赏了一个伯位,减等世袭的。

徐光启也能当得起这个爵位,而且这也是朱怡炅刻意向天下人展示,皇帝不仅喜欢离经叛道,而且还喜好农事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