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异星科技(2 / 2)

&;=&;&;&;吴云峰果断摇头:

“我刚刚大致翻了一百多页的目录,里面有60%以上的技术类别在我们这里依然处于实验室猜想阶段,制造……额,老板你要不要看看系统怎么说?”

林炬马上在系统研究院里新建了“制造172甲电芯”任务,想了想直接投入了1000万。

【当前进度:10.002%(+0.001%)】

“……”

怪不得给样品,照这样子怕不是按部就班50年都难,这种金属氢电池放在当前世界线还是过于超前,意义远远不是电池那么简单。

别说制造设备,甚至先得根据这些资料把相关理论一一验证才行。

这还是已经新增了一百多个科学家,林炬都不敢想象要投入多少资源。

“怎么样?”

于蔓关切的问道,然后就看到林炬竖起一根手指:

“至少准备一万亿吧,这些资料和样品折算了10%的进度,以我们的能力一年最多能推进1%。”

然而吴云峰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沮丧:

“不亏了,仅仅是解读这些技术资料中我们够得着的部分,就已经足以对现有的物理学和工业进行一轮革新。

但这也要不少时间,而且我们现在的研究力量远远不够,这么多人不可能集中在这里研究资料。

刚刚你投资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很多知识,不过即使以这样的效率也需要用去几十亿,才能让我们对172甲的技术状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自行解读更加困难。”

叶长思颇以为然地点点头,还想到了更远一层:

“如果我们也能批量生产172甲,就连应对火星上的麻烦都会有不少把握,可惜了,它超出我们的技术水平太多太多,但即使掌握一些表层的技术也是了不得的。”

“那我们还是需要大型科研中心。”

林炬指了指桌子上堆着的一摞4纸:

“我从系统里获得了b+和级科研中心的要求以及设备种类,伱们看看吧。

b+级预计耗资367亿元,级需要998亿,其他的人力附加成本估计也不会低于二三十亿,我们现在的科研组织只能算+研究院,还差得远。”

对数字比较敏感的吴云峰立刻发现了这两个数字的规律,一番计算下来才发觉+研究院的资金标准是50亿元,和基地的当前科研水准差不多。

叶长思把两份打印出来的清单递给了他,上面只写了所需设备的种类与设计标准,其中赫然就有高能质子加速器,而且是100能级。

这个可以等,其他实验设施加起来都是39个大类,细分出来就是几千个小类,b+级就超越了国家级研究院水准,也就是系统不讲理的研究能力,否则真正耗资至少要翻三四倍。

叶长思放下纸,想了想先问道:

“我们今年的财务情况怎么样?”

林炬:“航空业务今年剥离了,算上他们小亏190亿,不算他们巨亏410亿,预计今年年底总支出差额430亿上下。”

基地实现全计算机化的一个好处就是人工智能可以实时提供最准确的财报,误差几乎没有的那种。

新远宇航动力母公司基本处于全靠子公司、对外专利授权、意外所得(比如三进制技术)输血才能维持,自身经营的状况只能说一团糟,根本养不起现在的基地和研发项目,更别提那么庞大的太空建设计划。

听到这个数字后原本打算提议建级科研中心的吴云峰立刻住嘴,明年还要新增大规模火星建设,b+级都难以动工。

不过林炬马上又补充道:

“不过我们对外几个子公司倒是非常好,黄河半导体打算要在明年全面铺开三进制技术,至少能抢出来几千亿的市场,我们抽出一两百亿不会影响正常经营。

822、832两款客机明年中期将会在宜州开始量产,可以赚不少钱;星辰航空公司在跑1000的业务,想游说民航局还有国外航司重启超音速客机;

东方国际太空旅游公司也有几亿不少了……总之根据“山海”的计算,明年我们可以支配的资金可以有近400亿。

系统的研发资金也还有,加一起小500亿吧,不够的先找银行借也能周转过来。”

叶长思:“我们还有生物药剂、机器人两个好东西,转化出来也能赚大钱,可以给他们再多倾斜一点资源。

实在钱不够我们就找中央要钱,用一些技术抵押,放水的时候多加一点而已。”

两人说话之间就隐隐达成了共识,基地是一个技术方面的超级托拉斯,只不过一直在刻意压制,否则真的能做到民用市场横扫一切,只要插手全球市场马上被制裁到出口不了的那种。

可以说,基地稍稍放开手发展就是保护伞公司的现实版,更进一步统治世界也并非不可能。

对于这样的怪物集合体,资金不应当成为发展的障碍。

“我也有点事要说。”

肖冈田往前挪了挪,接过了话题:

“‘离火’已经对零号平原进行了半个月的集中观测,各项数据没有什么异常,但我们招揽了几位天体地质学家,有那么一点点发现。”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外星人的威胁始终是基地的最高机密,就如同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可能只有一份外星小孩的家庭作业,也可能是毁灭太阳系的黑洞炸弹,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零号平原本身的形成就有点奇怪,根据卫星的勘测那部分土地虽然小,但地势非常平坦,根据我们绘制的地形图却找不到合理支撑的形成依据。

当然这并不是说那里就是非自然形成,时间过去那么久,有无数种巧合能够形成这样一小片平坦地势,但……也不能排除智慧的痕迹,尤其是在我们知道那里有东西的情况下。

我申请尽快向那里发射探测器,最好还要是能够飞跃探测的那种,更加近距离地进行考察。”

林炬:“这不是问题,不过规模也不要太大以免产生什么意外影响,就单颗不超过10吨载荷吧,探测那里也需要理由。”

肖冈田:“那就让他们发几篇论文,说那里存在可能的资源,或者说我们的探测器本来是去乌托邦平原,意外偏航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