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计划(1 / 2)

第716章计划

晚宴结束后,分开了一晚上的林炬和钟成才再次接头。

“消息透露出去了?”

“差不多,建造太空港太麻烦了,想要控制投入就必须尽可能扩大供应链范围,如果时间放宽一点,太空港应该拖到2030年后而不是2030年前。”

林炬说话时一直皱眉,太空港口——或者说太空城市、太空船坞还真不是新远的设想,而是军方率先要求的。

还是那句话,制造大型太空飞船必须有太空船坞,一步到位风险过大,所以必然需要建立一座过渡的试验性太空港。

这个试验性太空港到正式巨型太空港的时间跨度需要10年左右,既是留出发现问题的时间也是积累经验。

如果走最稳健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就是先建造一条小型太空电梯,稳定运行后通过它再开始建造试验性太空港,再建造巨型太空港。

这样做的时间节点就应该是2030、2035、2045左右,也就是差不多从21世纪中叶开始具备制造战斗用太空飞船能力。

但上面等不了这么久,他们划定的安全时限只有10年,希望2030年就开始建造太空飞船,距现在最多12年。

太空电梯需要大量基础攻关,2030年建成已经无法再提速,那就只能在其他地方提速,不依赖太空电梯就建造太空港。

如果要达到这个进度,那么太空港最晚要在2021年前动工,留给航天口两年时间完成总体设计。

巨型港毫无疑问只能依靠太空电梯,而试验性“小型”太空港则恰好卡在了传统航天技术的承受上限。

太空港率先建设船坞部分,等船坞功能初步具备就边建设边造船,这样就能把时间节点提前到2035,节约出10年以上的时间。

设计团队必须合理划分功能区,最大化每一部分的效率,尽可能容纳多的人,尽可能降低总体质量,需要的是时间的磨合。

即使是一个试验性质的太空港,但要集成科研、生产、种植、生活、电力等综合功能,其复杂程度就是一座小城市,非要类比的话很像航空母舰,设计工程极其艰巨,涉及到上百個行业,根本不是一个天才设计师就能搞定的。

航天局和新远都各自进行了计算,发现如果按照标准的容纳1000人设计,整体重量需要不少于4万吨。

至于未来建造太空飞船的巨型港,视特化方向其总质量需要在15到40万吨之间,才能建造万吨以上的飞船。

按照新远四号/长征18号单次运力500吨计算,那也是整整80次,一年发射20次都得四年,所以不会选择全部由地球发射。

这个时间就很赶了,2025年就要求试验性质的太空港建成,留出至少5年时间进行熟悉,2030年开工正式的巨型太空港。

太空港至少四分之一的质量都是支撑框架,这在未来将会交给月球的钢铁联合体生产制造,从月球运过来就容易太多了。

但这些全都还是最粗略的设想,航发委为了建造这座太空港先成立了一个设计筹备委员会,先由这个临时委员会组织起庞大的设计团队,这之后才能开始设计并分配任务。

然而设计团队也还是做不到面面俱到,将会分成无数个子项目分类打包,由负责的设计师选择承包单位/企业,再进行细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