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技术壁垒(2 / 2)

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想要在没有外力的逼迫下彻头彻尾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新汉的对外倾销,也挤压了其余地方出现资本家的可能。

除非新汉内部腐朽崩溃,这种绝对的优势地位,是可以千年不变的。

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让新汉对于技术的限制并没有多大。

高丽,西辽,日本等国在被新汉统一前,就派了不少留学生,也通过其他手段想要窃取技术。

只要不是关键的地方,新汉对这些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因为,那些留学生要么最后留在了新汉,要么回去后,成为了他们国家最坚定的改革派。

这些学生和接触新汉先进技术的人,往往也是他们国家和新汉的纽带。

再加上新汉做事向来公道,既不搞屠杀,也不搞压迫,倾销这事也是你情我愿。

再加上新汉占领的地区,实行的政策和新汉内部一样,行政部门和治安部的人也一样帮助当地百姓解决问题。

种种事累加起来,从那些留学生和血袭新汉技术的人到普通民众,很难对新汉的占领有恶感。

毕竟,新汉没来的时候,他们种的粮食要交上去一大半,各种杂税加起来,连能不能留够饿不死的粮都不好说。

即便富裕一点的地方,吃饱肚子没问题,也要担心那些底层小吏和地方豪绅的盘剥。

除了税,还有一个令百姓极其畏惧的徭役。

徭役之苦,甚过于重税!

每年,一个家庭的劳动力,要花几个月的事件,去服一分钱没有,甚至工具都要自己带的徭役。

这几个月可不管你忙不忙,地里要不要收拾。

在本就贫困,存不下钱的普通百姓家,经常有因为服徭役家破人亡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末几乎崩溃的情况,在实行一条鞭法后,硬是要已经快崩溃的明朝强行续了几十年的命。

而新汉,是没有徭役的。

农业税只有产出的一成。

产出一千斤,就交十斤,产出一百斤,就交一斤。

即便只产出一斤,税务部门也会上门收这百分之一斤的税。

不多要,也不会少要。

也为交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哪怕交一粒米,在法理上也是纳税人,有权利享受公民的福利。

所以,即便是颗粒无收,税务部门的人也会上门收税。

哪怕收一粒米,甚至拿一粒石子走。

然后,每个收入在一定程度之下的百姓,都可以领到低保。

这些低保粮,吃饱穿暖肯定不够,但不饿肚子总是可以的。

过年过节再领点油盐点心什么的,日子总是没那么艰难。

来年开春,农业部门提供种子和农具,若是没钱,可以提供无息贷款。

正正经经,没有套路的无息贷款。

而且农具和种子的价格都是成本价,甚至新汉财政每年还要花钱补贴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