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天然屏障(1 / 2)

“从灵力机械的大规模研究应用到飞机,汽车等新事物涌现,这三年变化是真不小。”

“要不是亲眼见证着这一些发生,非要以为是在做梦。”

叶昊感叹道。

叶霄笑了。

“飞机从无到有,再到大规模的铺开。”

“原本的蒸汽机车,短短几年进化到现在的内燃机车。”

“水泥,沥青铺成的道路,在整个新汉延展开。”

“就连我们海上的战舰和商船,也在从木船慢慢像钢铁船替换。”

“这些变化在这几年尤其明显,可之所以有今天,是新汉数十年的教育投入遍地开花,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几十年间整个工业体系的不断提升,最终,量变带来的质变。”

“不管是天上的飞机,还是我们脚下的沥青路面,想要做出来,都需要这些年我们工业,科学领域方方面面的积累的技术。”

“就连小小的轴承滚珠,哪怕只是一颗,除了新汉,又哪有人能造出来。”

“这里面凝结了新汉千万工人的汗水!”

“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新汉一万人共同缔造的!”

……

高原,昆仑山。

这里,是中原王朝权利所触及的极西之地。

因为地理因素,中南半岛复杂的环境,高原的天然封锁,在到西域的沙漠,漠北的寒冷,将中原之国围绕起来,使汉文化圈在这一道地理屏障内自成一体。

在加上黄河,长江,淮河的富饶,使这片大地,天然形成了一个以大河流域为中心的文化圈。

如今的新汉,在这道同时兼顾了地理,文化屏障的范围内,达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而现在,新汉正打算突破这道天然屏障。

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事。

秦皇汉武所能及的极限,西不过昆仑山,北不过漠北。

对于生产力有限的封建王朝,即便如如何惊才绝艳的帝王,也不可能走出这道屏障。

因为封建和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资源,根本不可能提供跨越如此距离的漫长征途。

能联通东西的,唯有从西域走的路上丝绸之路和沿着中南半岛向西的丝绸之路。

即便只是走商队,路上丝绸之路也在几次小冰期的时候没落。

唐朝时丝绸之路的繁盛,一部分原因是唐朝时气候温热,西域还有大量依托绿洲建立的小国,作为商路的补给站。

从宋开始,贯穿近千年的明清小冰期开始了前奏。

能维持农耕的四百毫米降水线南移。

对于封建农业国来说,种地是看天吃饭的。

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可耕种的土地,就会因为江水不足被废弃。

原本耕地的范围是长城以南可耕种,关陇之地便是富饶之地,一国核心所在。

而从宋朝开始,小冰期其实已经开始前奏。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适宜耕种的地区南移。

原本作为粮仓的关陇地区,变的只是可以耕种,而最适宜耕种的地区,则变为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