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2 / 2)

真要按照他的规矩来,内阁还真就是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

可是陈景恪却知道,他太想当然了。

你规矩立的再好,也架不住后世子孙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立铁牌太监不得干政,有用吗?

陈景恪敢肯定,他立下限制内阁的规矩,未来会被他的后人一条条废除。

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事实上内阁制度真的没有问题,至少陈景恪认为,它是古代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内阁掌握议政权,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驳斥权是为了限制皇权而设立,这其实也是朱瞻基的初衷。

怕后世子孙出昏君,让群臣稍微限制一下皇帝的行为,不至于酿成大祸。

可以说,从哪里来看这都没有问题。

即便是让二十一世纪的人来看,也很难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了。

但这并不意味内阁就没有问题,恰恰相反,明朝内阁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这个漏洞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成员构成上。

内阁成员全部是文官担任。

后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大家了。

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甚至让明朝皇帝拥有了易溶于水的特性。

所以陈景恪认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改变成员构成。

不能让文官彻底掌握内阁。

设立限制内阁的规矩自然也有必要,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朱元璋显然也察觉到了他有话想说,立即就问道:

“景恪你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自然不能说,文官会让你的子孙易溶于水,说了他也不一定会信。

想了想,他说道:“不论内阁的权力有多大,它都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机构。”

“一国政务千头万绪,包含军事、民生、司法、商业等等方面。”

“可是现在内阁成员全部来自于读书人,来自于文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

朱元璋目光怪异的看向他,没人能全知全能吗?

别人说这话咱信,你说这话咱只能当伱是谦虚了。

“能进入内阁的肯定都是大才,可他们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

“所以,内阁成员不应该只有文官,而是从各行各业挑选人才进来。”

“比如,文官出一人,军方出一人,司法官出一人,计官出一人……”

“如此,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专业人才以备咨询。”

“我觉得,这样定然能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他的深意,却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提议:

“好好好,这个提议好。”

“咱以前就觉得,内阁用起来总感觉有点不顺手,只是一直找不到原因。”

“经你这一说咱才明白问题在哪。”

“内阁学士全都是读书人出身,处理民生事务他们很擅长。”

“处理军事、司法等问题,他们总是出纰漏,可不就是不顺手吗”

陈景恪略微提点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一家坐大。”

“屁股决定脑袋,在党争面前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内阁掌握议政权,如果全有文官担任,那么他们制定的政策必然倾向于文官。”

“到时军方、司法、计官等都会受到打压,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各方都出一个人,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朱元璋秒懂其中的道理,说道:“说的好,不可使一家独大。”

“标儿这一点也要写进规矩里,内阁成员要选择不同的官吏担任,不可全用一种家之人。”

朱标自然也明白事情的轻重,说道:“是,过几日我就从各部挑选一人进入内阁。”

眼见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陈景恪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大明以后会如何,内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但他敢肯定,必然比前世文官一家独大要强,这就足够了。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什么建议,一并说了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内学士拥有票拟之权,就无法时时待在陛下身边以供咨询了。”

“所以,有必要新设一个类似的职务。”

“可以在内阁增加一个观政的职务,比如叫内阁行走什么的。”

“陛下有比较器重的官员,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任命,可以放在内阁当行走。”

“如此既可以供陛下咨询疑难,也可以让他们就近观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增长经验。”

“将来有合适机会,可以直接外放为官。”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这个提议也不错,不过并不重要,你知道咱想听什么。”

陈景恪摊摊手道:“那我就真的没有什么建议了,内阁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在追问,正如他所说,内阁到这一步确实已经足够完善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实践。

之后几人又一起讨论了一下细节方面的问题。

比如内阁成员具体选那些人,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陷入党争耽误政事等等。

这种重要的机构制度问题,他们也只能自己讨论,不能交给别人。

这一讨论就到了半夜,连饭都是端进来凑合着吃的。

孙福几次过来提醒他们休息,被朱元璋给训斥走了。

最后还是将马皇后请过来,他们几个大老爷们才意犹未尽的去休息。

——

皇帝、太子召见军方代表,整整开了一天的会,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大家都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莫非是又要打仗?

可是太子不是才下令收缩兵力吗?

这么做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不太可能。

有人脑洞大开,莫非是……退功臣?

本来只是随便说说,可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这就是真相。

大明已经基本扫清四夷,北元也被重创。

现在皇帝明显有意让位给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勋集团就成了太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皇帝在这个时候退功臣,给太子留下一个干净的政治环境,完全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人心都沸腾了。

尤其是文官集团,简直是欣喜若狂。

勋贵集团退了,那就该轮到他们上位了啊。

然后,朱标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内阁改组。

内阁学士不再全部由文官担任,而是改成,军方出一人,司法选一人,计官选一人,监察出一人,税务一人,行政官员出二人。

并且永为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