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再造乾坤(1 / 2)

第325章再造乾坤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内阁的扩权,是朱标登基后的第一把火。

烧的可谓是相当炽热。

不但把自己的口碑无限拔高,还极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积极性。

毕竟丞相之位对文武百官的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

虽然内阁不是丞相府,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丞相府的功能。

内阁学士不是丞相,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丞相的角色。

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书上留名,但当内阁学士不一样。

即便入阁之后没有做出任何成绩,仅凭这个位置,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了。

新内阁正快速的进入状态。

一直在降低自己的危险性,如此皇帝才不会去怀疑他。

能不能把权字去掉,就看他的能力了。

不过连续提拔有违官场规矩,所以他的户部尚书前面带着一个‘权’字。

此时李善长入阁,他们就想要拿回来。

朱标就任命一个叫裴有为的人暂代这一职务。

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

而是整个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调整。

从幕僚机构向国家的决策机关转变,不是一道圣旨换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各部堂级衙门的人员也做出了微调。

结果还没等到他转正,邱广安先入阁了。

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迁,盯着的人可是不少。

不过也幸好有他们两个在,威望足够高,与各衙门进行对接的时候,没有谁敢推诿阻拦。

此人的升迁堪称当世奇迹,几个月前他还在地方任职。

权力最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心性,陈景恪却始终保持清醒。

众人都非常的惊讶。

此时不过是将他们转正。

徐达私下询问陈景恪缘由。

即便有徐达和李善长来掌舵,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计官的底子还是薄,找不到足够资历的人当户部尚书,就只能再次提拔他。

事实上,朱标早就为完善内阁做准备了,比如半数内阁行走,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确定。

邱广安利用阶梯收税的契机掌控了户部,因为缺人,就将他调到户部任职。

因为皇帝不会怀疑他有私心,反而更容易接受他的变法。

以前是儒家掌控,被李善长硬生生给夺走。

再加上徐达和李善长的辅佐,半个月后就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公务。

其他各衙门也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以此来影响皇帝的决策,实施变法计划。

邱广安入阁,户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

皇帝掌握吏部,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儒家也只能悻悻的接受。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我不入内阁,反而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

就是暂代的意思。

而且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一直在加深和皇家的羁绊。

自认为有资格一窥阁臣宝座的官吏,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就算年龄小不能入阁,给个内阁行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吧?

然而,朱标拿出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

没权没势,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有什么可怀疑的?

徐达沉默片刻,目光里充满了敬佩。

然而朱标怎么可能会给他们这個机会,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吏部尚书。

没多久就因工作突出,暂代户部侍郎一职。

比如,李善长入阁,吏部尚书的职务就自动卸任了。

当个内阁首辅太夸张了,但入阁是没问题的。

当然了,这么做的前提,还是以前基础打的好。

马太后、朱标、朱雄英,三代人的救命恩人。

后来一直本本分分,就算是私心也是摆在明面上,逐渐获得了皇家的信任。

换个人过来,想模仿也模仿不来。

同样的变法,他提出来,即便有些离谱,皇家也会认真考虑。

别人提出来,很可能直接小命就没了。

这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信任。

而陈景恪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这种信任。

这比当什么内阁大臣,更加有意义。

——

新内阁日渐完善,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各种公务。

就在徐达和李善长两人,以为自己可以隐身的时候,朱标拿出了大明版政府工作计划。

看到那厚厚一摞子资料,两人头皮发麻。

他们怎么不知道,朝廷有这么多事情要做?

中枢的工作确实比较繁忙,可也没这么多吧?

地方衙门的工作就更少了,仔细说起来就两件事情,安民和收税。

至于什么劝课农桑、兴文教……这些都不是必须的。

只要老百姓不造反,能按时把税收上来,就是一名合格的官吏。

新皇到底是怎么想的?从哪弄出这么多活儿干?

不,应该说陈景恪是怎么想的……

怀着这样的疑惑,两人翻开了工作计划。

越看就越是震惊。

原来还可以如此治理国家……

如果真能实现这上面所写,那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这就是你心中的世界吗?

两人看向陈景恪,同时想道。

朱标看他们震惊的样子,犹如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在没有看到这份计划之前,谁能想到国家还可以这样建设?

“两位,对这份计划有何意见?”

李善长深吸口气,说道:“叹为观止……敢问这份计划可是陈伴读所作?”

朱标颔首道:“确实是在陈伴读的建议下所作。”

李善长由衷的道:“陈伴读真乃亘古第一经天纬地之才也,老夫自愧不如。”

陈景恪谦虚的道:“韩国公谬赞了,晚辈愧不敢当。”

徐达也说道:“若真能依计划所行,大明将开创前所未有之盛世。”

朱标说道:“哦,魏国公以为此法可行?”

徐达迟疑了一下,说道:“以现今官吏的能力,恐怕无法执行如此复杂的计划。”

让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官吏,去安民、收税还行。

去发展地方经济,那不是扯的吗?

朱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严肃的道:

“我知道,这份计划对大多数官吏来说,过于复杂了。”

“所以才需要内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慢慢的刺激官吏主动学习,去适应这份计划。”

“如果我们不去做,官吏永远都不会进步。”

“我们从当下做起,或许会很难,但十年二十年后,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换成一般人,大概率会被他说的热血沸腾。

然而面前这两位哪个不是官场老狐狸,并不为所动。

李善长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现有的官吏人手也不够。”

一个县正式的官员才四个,其他都是吏。

靠这四个人去负责这么庞大的计划,也忙不过来啊。

“若要执行这些计划,就要增加职务……职务增多就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

朱标赞道:“韩国公目光如炬,现有的官员配置,确实不足以满足新计划的需求。”

“所以,完善衙门官吏配置,也是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

“官吏增多确实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可一旦他们起到作用,就能为朝廷创造更多的价值。”

“可是……”徐达还想说什么,却被李善长给拦住了。

“陛下所言甚是,不能畏惧眼前的困难就踌躇不前,万事都要试一试才知道行不行。”

徐达很是疑惑,你咋突然改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