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2 / 2)

“虽然元朝将大都放在此地,然元人不善经营城池,此地并未发展起来。”

每年从天下各地,往长安输送数百万石粮草,才勉强够养活那么多人。

朱元璋说道:“应天城偏安南方,非长久之计。”

“其他地方就将彻底丧失话语权。”

但还没等他考虑清楚,朱标就病故了,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自然也知道唐朝面临的尴尬局面。

陈景恪点头道:“对,政治中心发展迅速,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大重镇。”

最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现在就剩长安和洛阳。

马皇后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但还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更不知道,陈景恪竟然能想的那么远。

“让人变得保守不思进取,一旦北方有变,恐怕会重演南宋旧事。”

治疗的方法更多在于养,核心就六个字:

少操心,多休息。

“否则不利于漕粮运输,也不利于通行各地。”

所以废寝忘食的工作,几乎是事必躬亲,操的心比诸葛丞相还多。

陈景恪先是惊讶,然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

朱元璋说道:“长安交通最为不便,北平稍好,洛阳地处中原腹心之地,四通八达最为便利。”

这还真是……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然而朱标回来之后,却建议将国度放在洛阳。

“你不用担心,咱也不是非听你的,只是想听听你有没有别的看法。”

朱元璋回忆三地的地形,给出了判断:

只是国都换个地方,就能有这么大的改变?

“往小了说,布政使衙门所在,也是区域政治中心。”

“还要考虑人口增多之后,对当地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可以预见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将是以百万计的。”

一番衡量,朱元璋最满意的其实还是长安。

“我将不同区域划分为四种功能,其一资源区域,其二经济区域,其三军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再加上朱元璋先入为主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长安的。

“军事区域,就是承担军事任务的地方。”

否则朱元璋也不会犹豫不决。

马皇后说道:“你数一下,唐朝皇帝带领群臣外出就食之事,发生过多少次。”

但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个想法。

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

前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人去长安修建了钟鼓楼,其目的不言而喻。

“迁都?”陈景恪和朱雄英同时惊呼道。

年轻的时候还好,年龄稍微大一点就不行了。

“三地皆有天险,长安最为坚固,其次洛阳,北平最次。”

最终在朱棣手上达成。

陈景恪的思路向来和别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给自己,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参考意见呢?

洪武二年,又想迁都凤阳,还派人修建皇宫。

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领,就说道:

“你给咱具体讲讲,这发展潜力都指的哪些方面?”

“京畿所在地,能承载多少人口。”

“但对于大明这样国土辽阔的大国来说,这四种区域的功能划分就比较明显了……”

“你的想法与常人不同,咱想听听你的建议。”

朱元璋看着半话的陈景恪,心中不禁一动。

孕育了秦汉隋唐四大帝国,实在没有不选它的理由。

洛阳在经济和交通上占据绝对优势,但长安在安全上占据绝对优势。

那不是找刺激吗?

北平就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又看了看朱雄英,这小子运气是真好。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雄英三人,此时都在关心朱标的身体情况,并没有想到这些。

他本来就有这方面的顾虑,现在又听到陈景恪的分析,就彻底放弃了北平。

洪武十一年,派人考察长安、洛阳、北平等地。

“实地考察关中详情,为迁都做准备?”

朱雄英半懂不懂,他倒是明白朱元璋是什么意思了。

马皇后继续说道:“汉唐时期,陕北还有大片的森林草原,适宜居住。”

陈景恪再说道:“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重新修建一座都城,代价太大了。”

朱棣将京畿放在这里,一来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巢,二来也没别的选择了。

关键是关中交通不便,所有的漕运压力,几乎都压在了广通渠上。

“经济中心的话语权本来就重,若再将政治中心放在这里。”

“且长江在守护应天的同时,也会束缚住人心。”

“如果不能,就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大大的难题。”

后来朱允炆以及他身边的大臣的操作,证明了迁都北方的正确性。

朱元璋也说道:“是啊,医术方面咱只相信你。有伱在标儿身边,咱才能放心。”

朱元璋说道:“有几个选择各有优劣,咱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咱最中意三个地方,长安、洛阳和北平,你觉得哪里最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对于大明来说,政治中心绝对不能和经济中心放在一起。”

“资源区域就是提供某些资源,比如粮食生产、金银铁矿……”

“唐朝时期虽然陕北开始荒漠化,但当时气候温暖降雨充足,尚能生活。”

如此一来,朱雄英至少可以提前十年,掌握国家大权。

将都城放在这里,前期投入实在太大了。

“少了陕北的长安,承载能力比唐朝时期更加脆弱。”

“所以陛下就要考虑,新的都城能不能承载百年后的百万人口。”

他自然知道京师迁往北方的必要性,也知道前世朱棣这么做了。

“军事区域和经济区域受限于环境、资源区域受限于物藏,此三者人力很难强行干涉。”

“对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来说,其危害太致命了。”

别的不说,八百里关中平原,潼关天险。

“如果发展潜力不足,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就会制约京畿的发展。”

他是读过史书的,尤其是认识陈景恪之后,更是酷爱读史书。

但朱元璋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他想将首都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

可这是十三朝古都,孕育了秦汉隋唐辉煌帝国的气运之地。

未经明清两朝经营,此时这里还是半蛮荒之地。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陛下,迁都乃国之大事,岂是我能置喙的。”

“景恪继续说,后面呢。”

朱雄英就没有想那么多了,此时他就只有一双耳朵,专心的倾听。

朱元璋恍然大悟,忍不住说道:“长安在唐朝时期就曾容纳百万人口,现在定然也没问题的。”

就算不退位,也会让朱雄英监国。

满三百月票加一更(四千字),无上限。

请大家多多支持。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