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摊丁入亩(2 / 2)

说白了,咱们既要公平,也要公正。

也就是方才所说的,公平公正达成平衡。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难,太难了。

又要让人多出钱,还不能让人知道,尽可能维护公平。

太难了。

朱棣嘴快,说道:“这怎么可能,地多的人又不是傻子,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多交了税。”

朱棡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只是他更稳重一些,没有将疑问说出来。

但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人,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

陈景恪既然说了,那肯定是有办法的。

于是,朱元璋再次催促道:“景恪你就直接说答案吧,别吊人胃口。”

陈景恪倒不是故意吊人胃口,而是希望他们思考,加深印象。

见时机差不多,就说道:“将丁税和徭役折合成钱粮,均摊到全国所有土地上。”

“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没有地的人,一文钱的税都不用交。”

“以后朝廷需要使用徭役,也不再是免费征用,而是花钱招募役夫。”

“如此一来,表面看很公平。”

“但实际上地多的人,缴纳的赋税变多了。”

“而地少的穷人,需要缴纳的赋税减少了。”

“还能通过当徭役,赚取一笔钱财补贴家用……”

“此法我称之为,摊丁入亩。”

朱元璋一拍大腿,激动的说道:

“好,好一个摊丁入亩,简直太妙了,此法深得公平公正之精髓也。”

朱标也激动的连声道:“好好好,此法当真绝妙矣。”

“景恪,果然不愧是你啊,从未让我失望过。”

马皇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表情也透漏出兴奋之意。

朱棡和朱棣再次被震惊到了。

虽然已经知道陈景恪的能力,可还是再一次被刷新了认知。

同样是人,为啥他的脑子就这么好使呢?

朱雄英则觉得理所应当,有什么好惊讶的,景恪想出这种法子不是很正常吗。

真是大惊小怪。

虽然觉得此法可行,但国家大事不能草率,还是需要一定的论证的。

接下来朱元璋几人,就开始讨论起摊丁入亩的可行性。

“民间弃婴溺婴之事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太穷养不起。”

“少了徭役和丁税,能大大缓解百姓的压力,减少弃婴之事发生。”

“有助于人口增长。”

“人多了,就能开垦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人多了能征更多的兵,能打下更多的土地。”

“将来诸王建制立国时,诸藩属国就可以从国内,迁徙更多百姓过去。”

“汉人百姓多了,能更快的教化改造化外之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自己能想到的好处,全都一股脑说了出来。

越讨论越觉得此法可行。

摊丁入亩,比两税法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

到最后,朱元璋直接拍板:

“咱大明就要施行这摊丁入亩之法,标儿你尽快完善此法细节,越快越好。”

朱标说道:“好,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他手下拥有一支逐渐成熟的团队,在创意方面不如陈景恪。

但完善制度方面,绝对是当世佼佼者。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不能急,想推行摊丁入亩之法,就要先了解大明有多少人口和田亩。”

“没有详细的数字,我们制定的律法,很可能会成为害民之法。”

朱元璋颔首道:“是这个道理,大明也是时候进行一次,真正的人口和田亩清查了。”

说着,他目光在朱标、朱棡、朱棣三人身上扫了一遍,最后停在朱棡脸上:

“老三,你大哥的身体情况你也知道,不能过于操劳。”

“英儿年龄又太小,不足以承担此重任,这件事就由你替你大哥去办吧。”

“咱将锦衣卫交给你,务必给咱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

“若有敢阻拦瞒报者,该罚罚该杀杀,不要心慈手软。”

朱棡肃然起身,道:“是,我保证完成任务。”

不过随即他又担忧的道:“我不在,山西那边的情况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你放心,我会派信得过的大将前去镇守。”

“还有老四,别光盯着北平那一亩三分地。”

“明年北边就只剩你一个塞王了,要兼顾全局。”

朱棣起身道:“是,我一定守好北边,不让北元南下半步。”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本来我准备明年对辽东动手,打下辽东就等于断了北元的臂膀。”

“还能切断他们和高丽的联系。”

“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等到后年去了。”

朱棡若有所思的道:“爹,我认为明年更应该攻打辽东。”

朱元璋知道这个儿子的能力,听他如此说,惊讶的道:

“哦,为何?”

其他人也都看了过来,等着他的理由。

陈景恪也不例外,都夸朱棡是朱元璋所有儿子里,军事能力最强的。

今天终于要见识到了吗。

朱棡说道:“您不想轻启战端,是怕清查人口和土地,触动太多人的利益,有人起兵作乱。”

“但我觉得您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

“经过军改,大明现在还拥有九十五万军队,且都是优中选优的精锐。”

“打辽东只需要二十万人就够了,剩下七十五万足以稳定国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你说的咱又何尝不知道,只是大明已经占据优势,更应该稳扎稳打,不给别人机会。”

“辽东就在那里,咱随时都可以拿下,不急于一时。”

其他人也不禁点头,是这个理啊。

陈景恪也很认同朱元璋的话。

正常发展下去,大明对周边国家的优势,会越来越大。

完全没必要冒这个险。

朱棡却说道:“您且听我说完,如果国内真的有人作乱,必然会先联系北元内外夹击。”

“到那时,我们就是腹背受敌。”

“辽东是北元必救之地,如果我们攻击此地,他们必须出兵救援。”

“如此,他们就无力南下和国内的逆贼配合。”

“咱们在辽东的二十万大军稳扎稳打,就算北元倾巢出动,也无惧。”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大不了退入北平。”

“趁着这段时间,咱们早就将国内叛乱平息了。”

“到时再从国内出兵支援辽东,说不定还能给予北元主力重创。”

闻言,朱元璋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说道:

“你的想法不无道理,不过还需要和诸将商议之后才能做决定。”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佩服,不论最后这个计策能不能通过。

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朱棡的战略目光非常高。

他内心其实是支持朱棡的,以现在大明的实力,完全有能力两线作战。

只不过他不懂军事,这方面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只能看朱元璋他们商议的结果了。

接下来,众人的话题又回到税改和清查人口土地上来。

这时,朱雄英跳出来说道:“你们这是做什么啊,景恪还没说完呢。”

“方才他只说了公平公正的问题,还没说如何精简税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