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2 / 2)

总人数达十五万。

这将是洛阳城的第一批百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又下旨拆分应天。

这其实是陈景恪的意思:“应天实力太强,作为京师自然没有问题,可作为陪都会抢了洛阳的风头。”

“且地方太强,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此时的应天,地界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和上海。

地域之广阔,经济实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未来大明肯定要发展工商业,这里的实力只会更强。

到时候真的有可能会出现,陪都反过来压国都一头的态势。

而且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太重,也确实会影响朝廷的政策,最后好处全让他一个得了。

朱元璋虽然看不到未来,但仅凭眼下他就知道,应天太强必然是隐患。

群臣自然不会反对,他们比谁都希望大明能平稳。

于是,就将应天一分为二。

一为江苏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江苏省,省治自然就是应天城(南京)。

另一个省的名字就比较有争议了,大家取了很多名字。

最后朱元璋拍板,凤皖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凤皖省,省治就放在了凤阳。

凤取自凤阳,朱元璋的老家。

皖是因为此地为古皖国地界,取历史悠久之意。

对这个名字,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这时陈景恪又不安分了:“陛下,湖广的地盘也大啊……”

朱元璋看了看地图,然后湖广变成了湖南和湖北。

陈景恪又说道:“陛下,陕西……”

朱元璋脸一黑:“你闭嘴,陕西现在还有一半在北元手里,等夺回来再说。”

“康藏……”

“你想把康藏的首领都逼反吗?还是你准备带兵去征服他们?”

陈景恪悻悻的闭上了嘴。

心中则想的是,等枪炮造好了,你看我怎么让那些奴隶主变得能歌善舞的。

大明这一轮虽然没有推行什么新政策,但动静可一点都不小。

不论是分拆行省,还是迁都都是大事,可怠慢不得。

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方面就略微收敛了锋芒。

南洋方面,也并没有再对别的藩属国产生什么想法。

中南半岛的战事也告一段落,安南被灭,占城名存实亡。

其他各势力也反应过来,大明这是司马昭之心啊。

然而已经晚了。

大明是他们自己请过来的,岂不闻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

比起赶走大明,他们更害怕自己被攻打。

现在大明主动停下脚步,宣布行动结束,他们反而都松了口气。

至于安南和占城……他们自取灭亡,大明天军来的好。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朱元璋封朱棡为安南总督。

然后派遣了大量文官前来任职。

这一点比历史上的朱棣,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朱棣派人打下交趾,派遣到这里的官吏,大多数都是从两广地区招募的。

这些人粗通文墨,又没有升迁途径,到任后会干什么可想而知。

交趾行省贪腐之风盛行,可以说无官不贪。

朱棣信任宦官,派太监马骐前来镇守。

马骐到任后横征暴敛,变着花样的压榨当地百姓。

最后官逼民反,当地百姓活不下去,纷纷造反。

更奇葩的来了,马骐害怕交趾的高官权势过大,不肯调拨军队给他。

逼的交趾高官只能带着几百老弱病残去镇压叛军。

最后叛军做大不可制,为后来明军惨败死伤十余万埋下了隐患。

熬到宣德朝,大明的交趾战略全面失败,正式失去了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大家都痛骂宣德名不副实,丢弃交趾。

殊不知,一切祸根都是朱棣埋下的。

他用二十年时间,成功的让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人恨上了大明。

等到宣德继位,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

就算宣德继续出兵击败了反叛大军,民心尽失的大明又如何维持统治?

还好,朱元璋不是朱棣,他很清楚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块地方。

更何况还有马皇后、朱标、陈景恪、朱雄英等人出谋划策。

这次他派到安南的,全部都是经过系统培养的官吏,很多还是去年出使高丽的文人。

而坐镇交趾的,更是经验丰富的朱棡。

朱棡没有横征暴敛,相反他的一系列政策,全都是与民修养生息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中南半岛其实是半奴隶社会。

部落里的普通人,是部落首领的私产。

首领经常会将自己的部民卖给别的势力……

在当地这些事情可以说习以为常。

而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隋唐以前的俚僚人头上。

也就是冼夫人、冯盎他们所在的部落。

后来随着俚僚人南下,这种生活习惯也被带到了中南半岛。

而朱棡到来之后,给当地百姓编户齐民分配土地。

虽然遭到了当地大户的抵抗,却成功收获了民心。

接着,他又拿着大明新宗藩法原地推行。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在中南半岛流传了数百年,已经逐渐成型的喃文至此失传。

或者说,只有专门研究这种文字的专家才懂,普通人连知道这种文字的都很少。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发中南半岛,也为了更好的经略南洋,大明宣布了琼州开发计划。

给予了琼州政策上的优待,并移民驻军。

琼州就是崖州,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领土。

大明开发这里,基本没有什么人反对。

就连生活在当地的黎人,都非常高兴大明开发这里。

毕竟,朝廷给的政策是相当优渥的。

编户齐民,分配土地,分发农具耕牛种子,五年内免除一切赋税徭役。

为了教化当地百姓,大明还派遣了大量读书人,在此地开办学堂。

这些政策,以前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竟然如此轻易就获得了,哪会有不欢迎的道理。

百姓安抚好,水师驻扎在此地,和驻扎在交趾的明军相互照应,震慑整个中南半岛。

同时也是对两广地区的蛮夷的一种威慑。

大明的南方总体策略就是如此。

但在北方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过完年蓝玉就率军深入漠北,寻找北元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