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新老知青见面(2 / 2)

东北这边不缺粮食,发给知青的粮食是足额的没有克扣,要是在缺粮食的地方,别指望能足斤足两的领到每个月的口粮。

扛着粮食在回去的路上,马文慧提出了一个关乎四人吃饭的问题:“我看咱们院里只有一口锅,难道吃饭的时候是一起吃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女的肯定吃不过你们男的,这我们女的不是要吃亏嘛”

胡家宝也连忙出声附和,表示对这个吃饭的方式有些担心。

不是这俩姑娘小气斤斤计较,而是知青第一年每个月的口粮只有十八公斤,在这个缺乏油水的年代,也就是刚刚够吃饱,更别说还要下地挣工分,这点粮食肯定是不够吃,谁都不想饿肚子,有这种担忧很是正常。

“肯定是一口锅里吃饭啊,总不能下地干完活以后各做各的饭吧?”王为民没有这个担忧,他是男的,不存在吃不够自己粮食的问题,因此毫不犹豫的回答。

看了一眼面露担忧的俩女孩,李清风想了想还是开口安慰道:“别担心了,知青点也不是没有女知青,他们之前吃饭肯定考虑到了这个问题,等到时候他们从地里回来,咱们问一下他们是怎么吃的,如果对伱们女孩子不利,你们也是可以自己开火做饭吃”

有了李清风的安慰,这俩人面上的担忧少了一点,不过还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重新回到知青小院,李清风三人是坐了好几天火车过来的,身上的衣服味道很大,三人先是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提着桶在院里的水井里打些水来准备洗换下来的脏衣服。

这年头手动老式的那种压水泵还没有在农村出现,更不会有自来水的存在,家里能有一口井就算不错了。

衣服洗完以后,上工的五位知青也陆陆续续的下工回来,他们是三男两女。这五位可能下乡的时间长了,身上已经看不出城里人的样子,衣服上补丁摞补丁,肩膀上扛着锄头,一副年轻农民的打扮。

两拨新老知青互相介绍了一番,两个女的一个叫王香兰,魔都人,一个叫赵海霞,广州人。

李清风听完这俩人是哪的人后,心里就是一阵感慨,都是好地方啊,特别是赵海霞,这要是等改开以后,这不是妥妥的包租婆嘛。

三个男知青里是没什么当包租公的潜质了,一个是河北的戴个眼镜有点像是知识分子的叫钱爱民,另外一个是看着憨厚的是山东人叫做孙国庆,最后一个知青是东北的汉子叫周拥军,几分钟的接触下来,给李清风的印象是特别的敞亮,同样符合李清风对东北汉子的印象。

不过到底是第一次见面,大家都是笑脸相迎,这么短的时间里也看不出对方的好坏,过个十天半个月,也就知道对方都是什么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