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第170章 治与不治(2 / 2)

田丰的行程很慢,陈留相早该知道田丰的到来的。

王彧听到田丰的决定,首个念头便是以为是田丰责怪应劭没有亲来迎接他,心有不满。

他到田丰面前为应劭辩解道:“应仲远之家学于律法颇有见解,早前他听闻天子要重修律法,便意欲归纳其家学,上书天子。”

“田公放心,应仲远心中是有大义之人,绝不会为此耽误正事。”

田丰见王彧这般着急,解释道:“我并未怪罪,这一路走来,看到百姓的境况,我便知道不用再往前走了。”

王彧这才对着田丰拱手一拜放下心来:“乃是下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还望恕罪。”

“无碍!”田丰当然不会在乎这些。

在去东郡的路上,王彧忽然意识到,校事所属少了几个人。

尤其是那个田丰很关注的青年也消失了,看着就很精干。

他明智的将之记在了心里,没有多问。

只是在路过下一个县城时,将消息传给了刘岱。

期间,他不忘借着诸葛玄跟田丰套近乎。

“诸葛君当真是有德之人,他的兄长诸葛珪原本在泰山郡当郡丞,可惜去岁因病去世。诸葛君就将他兄长的年幼的子女全都接到身边教养。”

“其兄之长子在家中奉养母亲,据说也是贤才,但要我说,最聪慧的当属次子诸葛亮。”

“诸葛亮年不足十岁,却通经典。我听说啊,河内郡有个司马朗,十二岁为童子郎。他没见过他,但我觉得诸葛亮当能过之。”

神童的话题倒是让田丰来了兴趣:“日后到山阳郡,定要见上一见。”

抵达东郡之后,王彧发现校事所属又在不知不觉间少了几个人。

他亦如此前故事。

与田丰说的话多了,王彧又换了一个话题:“东郡之中,皆以陈公台为贤,我却知有一人毫不逊色,程仲德是也!我听说他被举荐入京,不知如今近况如何……”

“什么?程仲德竟成了田公的同僚?”

“真好啊!皇天不负贤才,若非公事,真想饮上一大白。”

此后不久,王彧就发现最先离开的那几位校事所属竟回来了。

田丰巡视之下,发现兖州终份属中原,情况比当初的荆州要好上太多了。

他虽不敢松懈,却也放心不少。起码不用担心随行人员的安全了。

但兖州并不全是好处,佃户与豪族豪强家奴仆的数目让他心惊。

陈留相应劭的治理不可谓不好,律法严明却不严峻,但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不过至少,接下来引陈留郡的无地百姓前往三辅屯田的事不用朝廷太过忧虑了。

在东郡,田丰的所见就不如陈留国了。

生活在大道之旁的百姓都知道免除口赋之事,但在偏僻的角落,乡吏们如非收税都不愿去的地方,百姓非但不知道免除口赋的事,其所要缴纳的口赋,竟还是双倍四十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