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重新阅卷和恩科(2 / 2)

是要这样认了,还是重新评卷?

心里咽不下这口气,朱由检想了很久,召来主持会试的施凤来、袁可立、郭允厚道:

“为了避免有人滥竽充数,也为了避免遗漏人才,这次的会试阅卷要谨慎点。”

“你们三个把正榜副榜的试卷全部糊名重新评判。”

“明法科、明算科那边,同样需要阅卷。”

没有受过熏陶的平民后代写的文章,在这些人看来就有所谓的“穷酸之气”。被考官们排斥,降低录取机会。

袁可立和郭允厚当然愿意,因为这代表着进士科的贡士,也是他们录取的。他们会真正成为这些人的座师,定下师生名分。

这个理由,没有改变朱由检的决定,他说道:

“正因为有明法科、明算科,所以今年放榜可以晚一点。”

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情况是,这一科的会试上榜名单,需要他做决断。

这么多的进士,朝廷有那么多空缺的官位吗?

一些人想到年前有关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争论,就拿出冗官的理由,劝皇帝收回想法。

这个想法,在二月二十六的常朝上,被朱由检向群臣道了出来。

『看来科场之上,有很多分辨的门道啊!』

相信这样录取的人员,要比之前更公正点。

施凤来自然听得出这样的好处,但这对他的威信来说,却是一大损害。

『明明是糊名的,却能精准地录用很多官宦之后。』

所以他怀着小心,说道:

“按照惯例,会试就要放榜了。”

“被录为贡士的举子,至少要有两位卿家认可。”

乡试会试考试,都是有正榜副榜的。用以在正榜录取的人出现问题时,及时递补人员。

不过他们对阶层流通的认识还是不及朱由检,在举行会试的时候,朱由检就给刚组建不久的锦衣卫统计司下令,让他们统计之前各科进士,把这些进士的上榜年龄、出身、履历等等,全部统计出来。

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皇帝要仿照宋朝的特奏名进士,再开一场恩科。这让很多人都感到牙疼,觉得皇帝太大方了点:

一次录取六百名进士还不够,还要再录取些。

让这些多年不第,或者地位不高的举人,感受到皇帝的洪恩。

所以大学士、九卿等高级官员,对此事都很谨慎。他们就算对皇帝说的恩科不赞同,也不敢公然反对。

眼看反对的人寥寥,朱由检祭出举手表决之后,很快通过了此议——

“只有一位卿家认可的,要进行再审。”

他敢提出这点,就是吃准了现在举人汇集,顾忌名声的朝臣不敢反对。

这个决定,显然让很多官员的想法落空。因为他们的子弟,很显然不是祖上白身。至于四十岁以上倒有可能,但是大明的举人为了在考取进士后有资格去考庶吉士,很多人都把官方年龄报小,说成四十岁以下——

大明进士的官年,现在已经普遍比实际年龄小十岁。很多在官方履历上三四十岁的人,其实已经四五十岁。

所以前面这一条,符合的举人并不多。后面的祖上三代白身这一条,更加被人关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