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乡试弊案(2 / 2)

黄帝纪元和小时制推行已有数日,翰林院官员大多已经掌握了。此时他们就按朱由检定下的时间格式,开始书写起居注。

朱由检则命人拿着钟表计时,自己思索顺天乡试可能存在的弊案,以及后续影响。

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也是阶层流通的渠道。

维持科举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如果真的有弊案,他也不得不下狠手。

就怕动了崔呈秀,魏忠贤可能警觉。

所以朱由检决定先让徐应元处理,看看这个阉党的接班人会怎么做。

暂时没确定处理崔呈秀的办法,朱由检决定让徐应元发挥,看他能不能和魏忠贤沟通好,解决这件事情。

如果实在不行,自己也只能提前下手解决阉党,然后亲自上阵,和文臣争夺权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可真是多事之秋啊!』

塞外有可能打仗,朝堂上不适合发生大变动。

他也只能希望顺利处置崔呈秀,先把兵部尚书的位子拿回来。

想着崔呈秀离职后谁能继任兵部尚书的问题,朱由检觉得如果廷推,被推出来的多半仍是阉党。

如果不廷推的话,他的权威不足以用中旨任命官员。

这样就只剩下一个选择,召回致仕老臣,用那些老臣的威望,让他们获得任命。

徐应元曾提议召回孙承宗、袁可立,这两人和朱由检的老师刘汉儒有点关系,可以找借口召回来。

但是孙承宗名列东林党,致仕前又是中极殿大学士,召回来就是内阁首辅,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阉党没有倒台前,不能把他召回来。

大明的内阁首辅并非皇帝任命,而是看入阁先后、殿阁加衔,根据资历确定。

虽然皇帝能更改阁臣的殿阁加衔,选择中意的人做首辅,但是通常不会破坏惯例做这样的事情。而且以朱由检此时的权威,也不可能做到。

更何况四殿二阁大学士中,中极殿大学士已是最高,现有内阁四人和孙承宗都是这个加衔。朱由检调整加衔的空间,根本就不存在。

如此一来,孙承宗这个天启二年入阁、天启五年晋升中极殿大学士的致仕阁臣一旦回朝,那就会排在天启五年入阁、天启七年晋升中极殿大学士的黄立极之前,成为内阁首辅。

这对朝堂格局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朱由检在打倒阉党前,根本就不敢召他回朝,免得阉党警觉,提前和自己翻脸。

所以召回孙承宗的念头朱由检只是想一想,便抛在了一边。相比孙承宗来说,袁可立这个加兵部尚书致仕的人,被召回的难度要更小点。

袁可立虽然被一些人看做孙承宗一党,他本人也和很多东林党人交好。但是阉党定的东林党名单,其实并没有他,甚至上个月叙三殿功的时候,还给他加太子少保。

这个人其实是中立派,并不怎么被阉党敌视。他致仕的原因,除了阉党想掌控兵权外,更多的是因为和毛文龙闹矛盾,心灰意冷不想干了。

想要把他召回来,还得想想办法。

仔细查过袁可立的履历,朱由检发现这个老臣很有能力,在平定白莲教、创建东江镇上都曾立下功劳。

袁可立创建东江镇、从海路威胁后金的设想,也符合朱由检对后金的战略。

他打算想办法弥合袁可立和毛文龙的矛盾,把袁可立从家里召回来。

塞外可能大变,后金正在崛起,朱由检对阉党掌控兵部毫无作为实在难以忍受,决定如果真有乡试弊案,那就乘机赶走崔呈秀,换袁可立这样有能力的大臣担任兵部尚书。

《明史》:张四知者,费县人。天启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历官礼部右侍郎。貌寝甚,尝患恶疡。

十一年六月,廷推阁臣忽及之。给事中张淳劾其为祭酒时贪污状,四知愤,帝前力辨,言己孤立,为廷臣所嫉。

帝意颇动,薛国观因力援之。明年五月与姚明恭、魏照乘俱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