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事集议(2 / 2)

大事必集议是秦汉以来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大明更是被发扬光大,发展出朝议、廷议、阁议、部议等形式。

朝议又称朝仪,就是召开朝会。朱由检之划分的朔望朝、常朝、常参,都是属于朝议。

阁议主要是皇帝召集内阁大学士和相关官员讨论事务,皇帝不参加的时候,阁议由首辅主持,拟出票拟给皇帝裁决。

如今朱由检已经用常参会议做出日常决策,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阁议。

廷议比阁议的范围更大,参加廷议的人员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有时甚至多达百余人。原本在端门左侧的阙左门东阁举行,万历后期开始,改在承天门前的中军都督府举行,皇帝通常不参加。

内阁大学士因为权威太重,为了防止他们对廷议结果干扰太大,从天顺年间就不被允许参加廷议。所以参加廷议的人员,主要有六部尚书、侍郎等朝廷重臣,还有重要勋贵、科道官员等人。

廷议之前,主管廷议内容的部门需要先将所议事项及时间写成揭贴,通知给参加廷议的有关人员。廷议之日,由该部尚书主持,侍郎宣布议事内容,听与议者发言。议事完毕后,由侍郎拟稿,经誊清后,与议者署名,然后上奏皇帝。

皇帝通常不会否决廷议结果,即使对结果不满意,通常也只是留中不发,不会轻易否决。

对于这个传统,朱由检很是尊重,觉得集议暗含民主集中制的内核,可以成为自己的改制方向。如果以后在地方推行这种制度,自己就不用担心某个人在地方一手遮天、做官时独断专行。

确定把林丹汗封贡的事情交给大臣廷议,朱由检在廷议人员上稍微改动一下。除了仍旧不允许内阁大学士参加外,其他加衔四辅大臣的臣子,都被朱由检要求参加廷议。他要把加衔和集议结合起来,一点点改变传统。

廷议的人员并不怎么固定,再加上除了科道和勋贵之外,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官员大多都有四辅大臣加衔,这点上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只是四辅大臣加衔不可避免地更加受到重视,让许多朝堂官员想获得这个加衔。

林丹汗封贡这件事作为兵部事务,廷议的主持者应该是兵部尚书崔呈秀。但是崔呈秀如今正在请求守制,还被很多官员参劾,根本不能参加廷议。两位兵部侍郎的名望不够,不足以主持这样的会议。

再加上六部尚书中地位最高的吏部尚书周应秋同样被人参劾,户部尚书郭允厚有可能因为财政紧张反对这件事。朱由检最终在杨景辰的推荐下,以老成持重为由,选择了左都御史、年龄最大的议政大臣房壮丽主持廷议。

和大明的很多文官一样,房壮丽对中原之外的事情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皇帝坚持这件事情,再加上京城确实有可能受到后金威胁,他在杨景辰的劝说下,也就同意了这件事。

有了这个支持者主持廷议,还有朱由检这个皇帝和魏忠贤这个厂臣力推,再加上林丹汗封贡的事情有俺答汗封贡的前例,反对的人就不多了。很多人都觉得朝廷每年花几万两银子收买林丹汗部,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除了户部尚书郭允厚以财政紧张不愿承担爵禄、英国公成国公定国公等勋贵不愿出现顺天贵族之外,其他人就是对林丹汗封贡的事情有些非议,也没有站出来公然反对。

最终,因为明确反对的没有几人、赞同林丹汗封贡的人员也险险过半,这件事得到通过,上奏给了皇帝。

朱由检得知结果后,顿时欣喜若狂,知道林丹汗封贡这件事,最终尘埃落定。

现在,他只需要等待林丹汗的使者献上玉玺,就能在登极之初祭告太庙,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绩。

《明史》:

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

(这是明朝文官的三大权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