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朝堂微妙(2 / 2)

他们担心皇帝用这个前例,把一些人提拔起来担任朝堂大员。

那样几年后皇帝还有可能推行磨勘法,只是朝堂上的大臣换了一批人。

现在反对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吗?

还不如由他们推行磨勘法,免了皇帝换人。

朱由检正是看出这一点,决定让大臣廷议,推动磨勘法通过。

廷议决定的事情,中下层文官即使不满,也必须尊重结果——

他们不尊重的话,皇帝会更不尊重,甚至废弃廷议。

吕图南和杨景辰商议,对此就很是感慨。吕图南道:

“陛下的手段是越来越老练了!”

“扳倒阉党之后,朝堂大局已被陛下掌握。”

“以后想要升职,就得投靠陛下。”

杨景辰对此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早就已经投靠皇帝,向吕图南道:

“陛下掌控朝局是应该,朝堂上不能像以前那样乱。”

“就是洪承畴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陛下是不是对我们不满?”

“不满?”微微皱了皱眉头,吕图南道:

“你是陛下的心腹,陛下怎么可能不满?”

杨景辰摇了摇头,说道:

“今日推举巡抚,人选大多是房尚书提出的,陛下都应允了,看来对房尚书很满意。”

“推举寺卿的时候,我看陛下不是那么满意,但是大多也都批了。”

“只有洪承畴,这个人选是我提出来的,却被陛下特意点出来闲置。”

“是不是陛下对我不满?或者因为洪承畴是南安人,陛下觉得朝中的泉州人太多,把他闲置起来?”

晋江和南安都属于泉州府,杨景辰担心皇帝是觉得朝堂上的泉州人太多,所以闲置了洪承畴。

对洪承畴这个同乡后辈,杨景辰还是很看好的,觉得他很有才干,未来能成为大臣。

所以他想把洪承畴提拔为京官,在朝中辅助自己。

如今被皇帝闲置,这个计划夭折。

吕图南是由南安迁到晋江的,听到这个同乡后辈有可能因为籍贯被皇帝闲置,神色同样也凝重起来。

然后想到苏茂相活动刑部尚书职位,却一直没有声响的事情,感觉皇帝真的可能是觉得泉州人太多,不愿在朝堂上添新人:

“一位大学士、一位九卿、两位侍郎。”

“朝堂上的晋江大臣的确有点多了。”

“陛下或许是对党争有了戒心,在防微杜渐。”

说着自己的判断,吕图南道:

“以后张瑞图、苏茂相的事情,咱们两个尽量不要参与。”

“免得陛下以为咱们这些同乡结党,占据朝堂职位。”

吕图南这个通政使,在以前一点都不起眼,职位都不如担任吏部侍郎的杨景辰,更别说和总督仓场户部尚书苏茂相比。

但是当今陛下登极后,设立常参会议。通政使作为九卿之一,权柄日益提高。

如今吕图南的地位,已超过所有侍郎。苏茂相这个总督仓场户部尚书,反而变成了专督仓场侍郎。

可以说,两人的地位已经发生翻转。以前吕图南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如今也必须考虑。

想到如今朝堂上有一位晋江人担任大学士、一位晋江人担任九卿,吕图南算是明白,为何苏茂相当不上尚书。

甚至还看着杨景辰,觉得他想当尚书,也得有个晋江出身的阁臣或九卿从现在的位置上走下去。

毕竟九卿的地位实在太高,大学士作为辅弼大臣,权力再削弱也弱不到哪里去——

所有旨意不经内阁票拟就是中旨,文官根本就不会理。六部无权处理的事情,也要交给内阁。

几个大学士和九卿结党,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皇帝在防微杜渐,限制同乡在朝堂上担任大臣。

猜到了这点之后,吕图南让杨景辰看看地方布政使、按察使有哪些空缺,看看能不能把洪承畴推选过去。

如果洪承畴能升任地方正三品职位,就代表皇帝对他们没有不满,只是觉得不适合都在京城。

如果洪承畴连地方正三品职位都无法升上去,那就代表皇帝对他们很不满意。他们这几人的官职,都有可能被调整。

不管先前有多看好,洪承畴这个后辈,都被他们拿去试探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