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关外土地国有(2 / 2)

“关外土地,除了官田之外,还有多少民田?”

孙承宗不能回答,朱由检也不再问,直接就下令道:

“拟旨,关外交战区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战争未结束前,一律实行屯田。”

“以后收复的土地,全部属于国有,待到战争结束,再按功劳分配。”

此令一出,殿中群臣全都大惊失色,有些不敢相信。

若非朱由检明确说了关外交战区,是按戒严制度下发的旨意。他们几乎要立即跳起来,反对这条旨意。

农业时代,土地就是命根子。其它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土地。

就算有戒严制度存在,群臣知道这个政策不会在关内执行、也不可能执行。在场的大臣还是纷纷劝说,求皇帝收回这条旨意。

朱由检却很坚持,说道:

“不把土地收归国有,以后如何赏赐将士的功绩?”

“谁能拿出这笔钱,朕就收回这条旨意,还让他担任户部尚书。”

“你们谁有这个能力?”

这下群臣都不说话了,因为他们都没这个能力。

九边的数百万欠饷都没解决,辽东的战事也不知要持续多久。这些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钱,更别说战后的赏赐——

群臣心里大多想的是拖到那时候解决、现在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但是却不敢说出来。

一旦说出这种话,辽东将士还有谁愿意建功立业?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辽土?

赏赐不够士兵就会闹兵变,更别说这种重大的赏赐了。

皇帝以战后赏赐为由,把关外土地收归国有,谁都没法反对。

就连孙承宗,虽然知道把关外民田收归国有存在困难,却也不得不同意这条旨意——

相比其他大臣来说,他比任何人都希望皇帝把赏赐定得丰厚点,让将士更有战心、奋勇争先杀敌。这样他才能收复辽东,获得公侯之赏,成为紫阁功臣。

他相信,如果自己不同意这个旨意,皇帝有可能换其他人督师。很多人会主动请缨,谋求名列紫阁的机会。

想到这个后果,孙承宗默认了这件事。但是关外的民田也要补偿,他向皇帝说道:

“辽民生存不易,还请陛下体谅,给他们耕种的土地。”

朱由检的主要目的是把整个关外的土地收归国有,并不是看上了辽民的那点土地。

但是土地国有这条政策,一定不能给私田开口子,必须把这些地收回来。

所以他思索一番之后,询问道:

“辽东的民田是如何管理?如何收取赋税?”

“还有,辽东现在有几个府县?知府知县是谁?”

无人能够回答,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才由袁可立道:

“辽东属于都司,设置卫所管理,并不设置府县。”

“辽东的卫所几乎全部沦陷,现在的关外各军并不按卫所制。”

“辽东的赋税,臣不知谁在收取。”

《清史稿》列传二十一:

孔有德,辽东人。太祖克辽东,与乡人耿仲明奔皮岛,明总兵毛文龙录置部下,善遇之。袁崇焕杀文龙,分其兵属副将陈继盛等。有德与仲明走依登州巡抚孙元化为步兵左营参将。……崇德元年夏四月,上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有德从诸贝勒奉宝以进,封恭顺王。

耿仲明,字云台,辽东人。初事明总兵毛文龙,文龙死,走登州依巡抚孙元化,皆与孔有德俱,元化以仲明为中军参将。……崇德元年,封仲明怀顺王。

尚可喜,辽东人。父学礼,明东江游击,战殁楼子山。明庄烈帝崇祯三年,擢副总兵黄龙为东江总兵官,驻皮岛,可喜隶部下。……崇德元年四月,封智顺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