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简史编纂和教科书(2 / 2)

黄立极听到皇帝的命令,简直要高兴坏了。他是实在没有想到,皇帝给自己送来这个大礼。

和这相比,承受些压力算什么,以后所有的学子,都要学习他编纂的简史。把这几卷简史,当成历史方面的四书五经学习——

这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才有的地位,以后他有可能成为历史方面的圣人。

皇帝送来的礼物实在太大,以至于黄立极觉得,殿中群臣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这让他开始考虑要不要把功劳分给他们一点,免得自己太被人嫉妒,被他们弹劾下去。

听到群臣纷纷出言,说是简史的编纂不能只让大学士参与。黄立极思索之后,同样向皇帝请求,应该让六部尚书等大臣,参与简史编纂。

朱由检要做的是制定历史教科书,并不在意谁获得这个名声。眼看群臣没有反对这个命令,反而积极参与编纂,当即就下令道:

“《中国编年简史》,仍旧以黄立极、张瑞图为总裁官,负责全书编纂。”

“房壮丽、杨景辰、郭允厚、孟绍虞、王祚远、袁可立、李若珪、孔贞运、薛凤翔、吕图南、张九德担任副总裁官,参与相关内容编纂。”

“这六卷简史,除了按年份讲述之外,还要按朝代讲述各朝的政治、官制、财政、经济、礼乐、军事、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阐述那样做的原因,让学子知其所以然。”

“另外,袁可立作为总纂官编纂《中国军事简史》,作为独立分卷,同时供武举士子学习。”

这个任命的下达,让群臣人人欢喜。这代表着他们的名字都能写到书中,让天下士子学习。

至于学子是否愿意学习,他们觉得没什么疑问。毕竟皇帝打的旗号还是减负,划定历史方面的考试范围。学子如果反对的话,就得去学习二十三部正史。那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压力。

总之,在把编纂教科书的名声分出去后,朱由检对科举的改革,再次迈出了一步。

以后,他还打算把判语扩充为明法科的试题,再增加明算科的试题,把司法数算考试融入乡试、院试、府试、县试。

这些历史、司法、数算方面的内容,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察考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八股文则当做申论看待,考察考生写文章的能力。这个文体受到的诟病虽然多,但是它作为一个考试标准,却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根基。朱由检只是了解相关内容后,就知道八股文根本不可能废除,关系到大明选拔人才的标准。

所以他的想法是降低八股文的地位,增加历史、司法、数算方面的内容。这样就和后世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和行测差不多,只是录取的人数少,要求会更高些。

这些打算,现在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只是让群臣编纂简史作为历史教科书,以后在修订法律时,再确定司法教科书和考试案例。

数算方面,朱由检打算把后世的数学教科书回忆一下,结合现在的数学知识,编纂教科书籍。

这方面的内容,他不打算交给朝堂大臣。数学和历史、司法不一样,朝堂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对此不熟悉。

除了户部、钦天监等衙门的官员以外,大多数官员不会特意学习数学。朱由检要促进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发展,只能亲自编写。他学过的这些知识,很多方面都远超这个时代。

现在,历史简史的编纂,迈出了制定教科书的第一步。除了四书五经和大明律之外,大明学子有了新的教科书籍。

至于他们的负担是减轻还是加重,那就要以后再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