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国史编纂和三朝要典(2 / 2)

“本朝有《皇明通纪》等私修史书流传,此时当修国史,以正世人观念。”

和那些反对的官员激烈争辩,说明修国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修撰。

相比《史记》这类的私修史书对汉朝君臣的诋毁,《汉书》这样的官方史书要好多了。

所以他拿《汉书》这个例子,说明朝廷能修本朝国史,而且很有必要。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争论,把自己的想法完善。在群臣争论了一会儿后,下令道:

“汉朝能修《汉书》,本朝自然能修国史。”

“《汉书》所修历史,大约是二百年。”

“本朝修的国史,同样也定为二百年左右。到隆庆六年为止,编为《国朝纪事》。”

“万历、泰昌、天启年间的事情,仿照《三朝要典》,编为《三朝纪事》。”

“《国朝纪事》的内容,要和《三朝纪事》分开。”

把一部国史分成两部,避免给人朝代完结的感觉。

而且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国朝纪事》涉及今人,被那些人干扰其中内容。

毕竟当前的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是万历年间进士,有的人甚至在万历年间就身居高位。朝廷修万历年间的历史,不可能不涉及到他们。

到时编纂的时候,这些内容就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史书失真。

为了避免这些容易受影响的内容,影响国史质量。如今朱由检把这一段历史单独分出来,编为《三朝纪事》。

同时想用《三朝纪事》,覆盖《三朝要典》。

有些人听出皇帝的意思,当即对修国史的事情不在反对。因为他们想把《三朝要典》给禁掉,不想让它流传。

别说东林党和倾向东林党的官员,就是《三朝要典》的编纂者,在阉党倒台之后,他们也想废掉这部书,避免被追究责任。

这部要典是如何编纂出来的,他们心知肚明。完全是按照圣谕的指示,对史料进行筛选。

这种做法好听点说是春秋笔法,不好听的说法,那就是歪曲历史。

所以,黄立极作为《三朝要典》总裁官之一,当即向皇帝请求道:

“《三朝要典》编纂仓促,多有疏漏不全之处。”

“臣请召回《三朝要典》,重新编纂《三朝纪事》。”

朱由检当即准许,下令道:

“《三朝要典》召回,以后用《三朝纪事》取代。”

“内阁拟定圣谕,编纂《三朝纪事》,所有内容以原始资料为主,不可遗漏、篡改。”

把《三朝要典》直接覆盖,以后就当做没有这部书籍。

毕竟这部书的内容虽然有些不堪,却是按天启皇帝的圣谕编纂的,也可能真的是天启皇帝的意思。

里面有御制序存在,朱由检不好直接禁毁,只能把它覆盖。

这部书里面对三大案的定性,不合朱由检的意思。他想要把移宫案需要重新定性,重新确立定策之勋、从龙之功等规矩。那就必须要废除《三朝要典》,重新审理三大案。

同时,因为魏忠贤用三大案陷害的官员太多。东林党人想要为他们翻案,以后也必然会提出禁毁《三朝要典》。

与其被他们逼着禁毁,朱由检觉得不如自己把《三朝要典》召回,用《三朝纪事》覆盖。

避免以后在禁毁《三朝要典》时,被人连带着提出给黄立极、杨景辰、余煌等参与编纂的官员定罪,影响朝堂格局。

这是朱由检的考虑,也是他用《三朝纪事》覆盖《三朝要典》的原因。黄立极闻弦歌而知雅意,主动提出召回《三朝要典》。

如此一来,《三朝要典》的事情,在朱由检这里就算完结。

以后再有人提出禁毁《三朝要典》、追究编纂者的责任,朱由检也完全可以当做没有这部书,已经在重新编纂。

黄立极等编纂官员,说到底是按天启皇帝的圣谕行事。朱由检不可能因此惩罚他们,导致以后没人按自己指示修史。

同时朱由检还想到紫阁传记的事情,下令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的传记,同样由国史馆编纂。这些传记内容,都要录入国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