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硬笔书法和蘸水笔(2 / 2)

“如何没有劝过?”

“我曾向陛下说,羽毛笔同样需要蘸墨,要随身带着墨水瓶。除了不需要临时研墨外,并不比毛笔方便多少。”

“而且书写方式要改变,会让很多人不习惯。不如继续用毛笔,制作可随身携带、直接蘸墨的墨水。”

“陛下虽然采纳了我的谏言,让人研发适合毛笔的墨水。但是却认为硬笔书法也不能放下,要和毛笔等软笔一样有规范。”

“前些日子,陛下命人制作出古人使用的竹管蘸水笔,让我们和羽毛笔一样用,你来看看这个。”

说着,他从笔架上取出一根竹管,让袁可立观看。

只见这根竹管前部,不是毛笔上常用的狼毫、兔毫,而是被分成两瓣的竹尖,可以直接蘸墨水书写。

(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硬笔书法历史悠久,甲骨文就是硬笔书法,敦煌写本中很多使用硬笔)

看着这根竹笔,袁可立眉头渐渐舒展,心中若有所思。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木为笔”。

只是相比毛笔,竹管笔蘸取的墨水更少,需要更频繁地蘸墨,而且笔尖还容易出现磨损,所以早就被淘汰了。

但是西方却不一样,一直在使用类似的羽毛笔。皇帝是发现羽毛笔有优点,所以让董其昌等人,摸索硬笔书法。

这让袁可立认识到,皇帝并不是胡闹,是在复原古人的书写方式。这让他对硬笔的接受程度高了许多,认为皇帝做这些虽然不务正业,却没有了之前的激烈反对想法。

不过,他对竹管笔仍旧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被毛笔淘汰的东西,不需要继续使用。

泰西使用的羽毛笔,也远远不如毛笔适合汉字。

对他这个观点,董其昌又取出了一支笔。相比之前简单削成的竹管笔,这支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金尖代替竹尖,同样分成两瓣,用于引导墨水。

拿着这支金笔,董其昌道:

“这是陛下命人制作的蘸水笔,采用黄金做笔尖,能够使用很久,不需要像竹管笔和羽毛笔那样频繁削尖。”

“只是现在还不够好用,所以我仍旧在使用羽毛笔。”

对这支笔极为喜爱,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如果金质或钢质等材质的蘸水笔发展成熟,就有可能像毛笔一样,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

如此一来,作为最先使用蘸水笔、摸索硬笔书法的人之一,他就有可能成为开创祖师,被所有用蘸水笔的人学习。

这种关乎身后名的事情,董其昌当然很热衷。所以他接受了皇帝的任务,摸索硬笔书法。

知道老朋友的性子,袁可立看着这支蘸水笔,很快就猜出了董其昌的想法,认识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已经不能阻止——

蘸水笔只要成熟,就有可能成为和毛笔并列的书写工具。董其昌作为书法家,自然要在这方面争一争。

所以他放下了探讨这件事情的想法,决定把书法的事情无视。反正蘸水笔现在还没成熟,皇帝也不可能推广。等到硬笔书法和左右横排在全天下推广的时候,说不定自己早就入土了,没必要为这件事操心。

如今最重要的是教导皇帝,让他成为文人期盼的明君,而不是胡乱学习,成为又一位世宗嘉靖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