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绝望的赵匡胤!(2 / 2)

要知道,在宋代俗称皇帝为官家。

赵匡胤的拳头都已经握紧了,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时赵光义说的什么?”

“共保富贵,不要发愁。”说完这话,萧然看向赵匡胤的目光包含深意。

这其中的解释有两种。

可以说是皇后在那个时候不得不选择暂时低头,明哲保身。

可是赵光义的那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之前宋皇后暗中就和他有所图谋。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死亡和赵光义的继位都显得有阴谋。

“关于赵光义宋太宗继位,还有一个说法叫做金匮之盟,是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当着赵匡胤、赵光义、赵普面立下的过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即位的遗嘱。这一点是否属实,想来最清楚的,应该是官家你自己了。”

萧然一边说着这话的时候,是看着赵匡胤的,但是看赵匡胤那面色,便知道这所谓的“金匮之盟”应该有很大的水分了。

不过大家都是聪明人,以萧然自己来看,从司马光记载的那部分中,写到宋皇后急忙召秦王德芳,就知道,“金匮之盟”八成就是个编出来的东西。

“那赵光义继位之后,做了什么,我大宋又如何?”赵匡胤对着萧然问道。

身为皇帝,自然担心宋家的江山。

“你下的订单只是说要保命,没有说要问这个。刚才回答你的问题,都算是免费送你的了。”

赵匡胤微微皱起眉头:“你的意思是,这个你无法回答吗?”

“不,我的意思是,要加钱。”

听着这话,赵匡胤的眉头顿时就舒展开了。

“这个好说,要多少。”

“一百两黄金,我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发生的大事儿全都告诉你。”萧然伸了一根手指,本来只想要十两黄金的,毕竟之前朱元璋那里都还是一个问题一两黄金,但是想到赵匡胤出手阔绰,他寻思,这钱还有谁嫌多的?

“成交!我答应了。”这个价,在赵匡胤的心中不算贵,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金子到位,万事好商量,萧然也不怕赵匡胤赖账,便在太清阁上坐着说起来。

“太宗赵光义在今年就急忙改元,但是这种未逾年而改元,在宋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此外,没过几年,其弟廷美贬死房州,太祖子德昭被逼自杀,德芳不明不白死去。”

“他竟然如此狠心!”赵匡胤如今已经五十岁了,听着这消息,一时之间捂着胸口,有些喘不上气来。

“剩下的你还要继续听吗?”萧然看着赵匡胤。

“你继续说,我倒也不是那么小气之人。赵光义做的事儿,和你无关,我不至于牵连与你。”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接下来的事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扶持自己的势力班子,首先是任命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

这一点赵匡胤倒是无话可说,毕竟赵廷美也是自己的亲弟弟。

只是方才萧然说到,赵廷美最终被贬死在房州,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死了,赵匡胤的心中怎么都有些不舒服。

萧然看了眼外面的天色,见原本的鹅毛大雪甚至还夹杂着小冰粒子,变得雪花渐渐的越发小了起来,便松了口气。

缓缓说道:“一开始,赵德昭被封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你和赵廷美的子女,也均被称为皇子皇女。”

“还有你的三个女儿也为国公主。旧部中,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甚至是你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赵光义都予以赦免。”

听到这里,赵匡胤心中便看的清清楚楚了。

赵光义明着是善待弟弟侄子侄女,给自己的心腹暂时的加官进爵,也只是在那个关头不能让人说闲话罢了。

但是却赦免了自己曾经想要处罚的人,是想要做什么,一目了然。

“不过赵光义也在培养提拔自己的亲信,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在他登基为皇帝之后便开始渐渐的进入朝堂,担任主要职位。而宋太祖朝的大臣也真正的被换了下来。相当于他给朝堂来了一次大血。”

“除此之外,他为了更好的控制一些元老,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人,就干脆把他们调到京城的附近来做官,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时刻盯着。”

“那他可以做出些给我朝有建树的事情来?刚才你说的,乃是内部政治上的争斗。”

赵匡胤问出这话的时候,萧然看向他的目光都诧异了不少。

很多皇帝,关心的是自己的帝位和子孙,可是现在看来,赵匡胤的格局更大,关注的是整个大宋的江山。

“政策上他倒是做得也有很多不错的地方,例如赵光义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就比你的最高记录猛增了两倍多。为朝堂增加了不少新鲜血液。”

“太平兴国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陈洪进被迫献上福建漳泉两府,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也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并且在二月率军亲征,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但是接着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

“可到了应该北伐的时机?此事并没有那么好办,没有万全的准备,怕是难成事。”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那么多年,自然是了解自己的这个弟弟,也能估测几分四年后的大宋实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