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第133章 胖灵:我是该称呼你二凤兄弟呢(2 / 2)

“殿下?殿下!”

“国老!”李显的声音从房中传出,不一会儿,李显从内屋走出,急匆匆地走到狄仁杰面前,百感交集地说道:“国老,您可来了……”

“您还好吗,殿下?”狄仁杰看到李显无事,松下一口气。

“我没事,我没事。”李显重重地点头,扯过一旁的年轻人介绍道:“忘了给您介绍了,这位就是越王的次子,李规。”

“殿下。”狄仁杰拱手一礼。

“国老来的可真是时候啊……”李规感叹道,他环视一圈屋内,横七竖八的都是黑衣人的尸体。

确实来的及时,不然的话怕是他和李显也要栽在这里。

“我接到消息,便迅速率领卫队赶到,还好啊,还算及时。”狄仁杰呵呵一笑,看向李显:“太子无恙,真是万幸,万幸啊。”

一旁看了一圈地板的舔灵曾泰忽然说道:“国老,不对啊……您看这屋里的杀手都死了,到底是谁杀的?”

李规和李显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狄仁杰环视一圈,看到了一旁一位熟悉的身影,他走过去指着那具尸体说道:“殿下,劫持您的人,就是这个紫袍人吗?”

李显仔细端详片刻,笃定地说道:“就是他!”

“那这屋里的人,可是他杀的?”狄仁杰再度问道。

李显眉头皱起,回想着说道:“外面一乱,屋里的灯就灭了,我只听见几声惨叫,而后就没了声音,再之后您就带着人冲了进来。”

狄仁杰回头与曾泰对视一眼,蹲下身子,伸手摘下了那紫袍人的口罩。

“啊?”

围着的众人尽皆一愣,包括李世民在内。

“是刘查理?”曾泰大惊。

“啊?这……”李显和李规对视一眼,尽皆骇然。

狄仁杰缓缓起身,将面罩扔到刘查理的脸上。

“殿下,您真的看清了劫持您的人就是他?”

“他脸上罩着黑布……我从未见过他的真面目……”李显摇着头迟疑地回答。

狄仁杰缓缓说道:“他是死在别处的!”

李规闻言立刻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什么不可能?”狄仁杰迅速回头看向李规。

李规皱眉道:“刘查理前天夜里就已经死了!”

“您怎么知道?”狄仁杰大惊失色。

“我亲眼看见他倒在血泊之中!胸口还插着一柄钢刀!”李规神色笃定地说道。

狄仁杰闭上眼睛,在脑海中过着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开始抽丝剥茧。

片刻后他睁眼说道:“不好!我们中计了!曾泰,快带太子殿下离开这里!”

“是……”

曾泰话音未落,外面就传来一声高喊。

“众军听着,将小院团团包围!”

立刻有千牛卫过来禀告:“国老,皇帝驾到!”

“什么?”众人闻言不由得大惊失色,尤其是李显,已经面如土色,两股战战看起来马上就要站不住了。

“皇帝?”狄仁杰也不由得惊愕地问道。

“是的,皇帝就在院外,已经率军将院子团团包围。”千牛卫禀告道。

“皇帝怎么会在这里!”狄仁杰不可置信地问道。

外面还在劝降,大声呼喊着让院内逆党出来投降,否则御林军攻入院内,玉石俱焚。

“完了,完了,全完了!”李显唉声叹气顿足叹道。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被武则天千刀万剐,扔到山中喂狼。

不过其实他想多了,再怎么着他也是武则天的儿子,顶多是一杯毒酒赐死而已,犯不上喂狼。

“好毒的计策啊,殿下,我们上当了!”狄仁杰面色复杂地说道。

“国老,我们现在怎么办?”曾泰立刻上前问道。

“如果让皇帝看到太子殿下和李规在一起,那太子殿下可就是百口莫辩了!”狄仁杰神色复杂地说道。

“狄国老,不用说了,祸事因我而起,我一人承担!”李规凄凉地说道:“您一定要保住太子殿下!”

他看向李显,深深地拜了下去,随后走到一具黑衣人尸体之前,捡起一柄钢刀。

“李规,你要干什么……”李显大惊失色。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李规深深地看了一眼李显:“太子殿下,莫要忘记你是太宗陛下的血脉,我去了!”

说着,他将钢刀放在了脖子上。

“殿下!”狄仁杰立刻上前按住李规的手臂:“事情尚有转圜的余地,还未可轻言放弃……”

“国老,您不必劝我,死掉一个李规,能够保全太子殿下,我也算死得其所!”李规面色坚毅。

李显听到狄仁杰的话,立刻扑上来夺下李规手中的钢刀。

“国老,您快说,到底还有什么办法?”

对于狄仁杰,李显是愿意一万个相信,毕竟自己这个太子之位都是人家给保下来的。

狄仁杰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转向李世民。

“事情的转圜,就应在这位身上。”

“他?”李显面色一惊,似乎有些不敢相信面前这人会有那么大的能量。

“那么,我是该叫你二凤兄弟呢,还是应该称呼你为……太宗皇帝?”

狄仁杰一句话出口,瞬间将在场所有人骇得面如土色。

曾泰指着李世民,上下牙不断地打着架,半天没说出一句话,光在那“他他他他他”。

李显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可置信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也有些意外,他完全没想到狄仁杰会猜出他的身份。

“我可记得,怀先生不信鬼神,为何会轻易相信我就是李世民呢?”

“事实上,臣现在仍然不相信鬼神之事,但唯有太宗陛下,我愿意相信鬼神存在。”狄仁杰面色凝重。

“还记得我们在太湖之滨刚刚见面时,在那个卖蜜的老者处吗?”狄仁杰娓娓道来:“小清兄弟扔给那老者两枚铜板,那老者手滑,不慎滑落一枚,当时臣就记在了心上。”

“贞观年间所制开元通宝,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将崭新的真品开元通宝掷于地上,清脆响亮,有一定弹性;时间久远的通宝,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尽脱火气,故而声音低沉。”

“而自从高宗皇帝即位以来,所制通宝用料不如贞观年间;再者说,从贞观至今,已有五十余年,臣也想象不到如何去做,才可以将通宝保持得宛如崭新出厂一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