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民收民解 (第四更)(2 / 2)

苏闲轻轻吐出四字。

“民收民解!”

……

苏闲深知。

从之前那两个兄弟白珏、白琅所言,能被洪武帝迁移进京城的“白氏宗族”,论及财力和实力,恐怕在这些迁移的富户里,都是全国排名前列的。

然而这种宗族,神不知鬼不觉的凋亡,反而最后被这些人吃干抹净,甚至让他们的儿子、女儿都落到如此境地……

有如此实力?

不是一个简单的地下势力就能解释的。

说白了,能被分化吞并,肯定是其它更大豪族,亦或者,衙门又在这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们的上面又是谁?

只是想到这些,苏闲不由得心中有些发凉。

这些人可和明面举着大旗,喊着还要起义的“白莲教”不一样,他们的根系在民间,明面上看去,可能就是大明最普通的乡老、富商、读书人、乃至官宦!?

“民收民解?”

而此刻。

朱元璋的眼神无比认真,他似乎想到什么。

“你是说,那被迁移的富户,突然破落的事情?”

苏闲点头。

他可太民收民解的漏洞了。

要知道。

大明后世,张居正一条鞭法的重要内容。

就是将“民收民解”改成了“官收官解”!

为什么?

民收民解漏洞太多,足以养出千万贪官污吏,豪绅地主!

朱元璋为了省钱,除了在吏部挂名的国朝命官有岁俸之外,所谓的“吏员”,根本就没有岁俸!

除此之外,衙门的支出,各科的供给,驿站、兵马、差役、小型的修筑河堤,道路维护等等……

全是治下的“富户”团体,自己来负责。

这些人轮流当类似“甲首、里长”的职位,就跟催收税粮一样。在官府的强力监督下,自己把每年负责的“一部分”交出去,然后轮到谁,谁去一家一户的派送。

可是,三十年河东,今天你富裕了,说不定明天你就因为经营不善,天灾地祸,重新变成穷光蛋。

然而,只要朝廷上面的“富户”名单还有你,那伱就得继续缴纳。

缴纳不上来,视同拒绝缴纳,便享受一下官府的强力措施。

而如此一来,太多老实的富户,则纷纷变成破落户,还要被逼的倾家荡产,流放甚至身死。还有一些,则是无奈卖儿卖女。

要知道……

苏闲说的这些“富户”,可不只是简单的商贾。

但里面家里面稍微有一些薄产的,比如有六亩土地,都能上这个名单。

虽然眼下的【黄册制度】还没有完善,但此种方法几乎是大明“税收”的一部分基石。

所谓吏治败坏、兼并土地、巧立名目、增派徭役……。

大部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蜕变而来的。

因为“民收民解”制度下,有些富户就能钻营,和当地的士绅、贿赂当地官府,让其核查富户的时候,略过自己。

从而成为隐户,又或者依附。

不仅不用负责支出,还能张开大嘴,也跟着一块儿吃。

长久以往。

大明再无富户!

而地方官府为了维持表面稳定,只能将重点,又放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

于是,新的一轮“吞并”又再次开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亡国之际,就在眼前!

而就在苏闲想着这些的时候。

“小子,制盐是技术工艺,你无意中想到了办法,咱理解?”

“但税收却是治民!”

朱元璋道:“里甲制和粮长制并行,咱这叫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

“官府在其中起监督作用,民间百姓可以自己行动,将实物税或者货币征收,直接负责官府一应所需。”

“如此一来,朝廷不用耗费太多钱财,否则,朝廷不仅要负责全天下的小吏岁俸,还要负责各地官府的支出、驿站交通?”

朱元璋大手一摆,“朝廷哪来那么多钱?”

“咱将这些富户定下,他们本就是剥夺民间之利,咱让他们负责,又没让天下的贫苦百姓负责。咱这也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你懂个什么?”

苏闲就知道,对方肯定不理会。

其实,也很正常。

大明开国,各地都需要钱,各地也急需稳定。

所以,朝廷制定的很多办法都是以“节省、民治”为主。

而这也是这个时期的正统方向。

毕竟皇权不下县,官府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将每一个百姓都能管理。

所以,在百姓的观念里,祖宗族规大于明律,民间乡约大于衙门律条。

这些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如何剥取富户之财,在地方治理百姓,这本就是考验一个官员的水准。

大明律条就在那里,如何运用,这也是地方官和民间的博弈。

只是……

“陛下有没有想过,既然白氏宗族的事情能发生,其还在京城,与其一起发生的,还有林氏。天子脚下都有,那么其它地方有没有?”

“大明开国才十一年,就已经出现了这些苗头,长此以往,以后又会出现多少起?”

“陛下有没有想过,如果全天下的富户没有了,那么大明接下来地方官府的一应支出,又该找谁去要?”

不等朱元璋回答,苏闲就直接说道:“平民!”

“为了完成官府每年的税收额度,最后他们只能巧立名目,甚至增派徭役,如此一来,民不聊生!”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苏闲声音恳切。

“你想多了。”

朱元璋摆手道:“咱下令,朝廷每十年就会核查一次富户,类似这种家族破落的事情,不论哪个时候都有。只要官府监督,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更何况,此事涉及千家万户之税收,岂是轻易说变就能变的?”

说着说着,似乎连朱元璋自己,都有些烦闷。

“至于你刚才说的放长线钓大鱼……先将这些查清再说。”

“另外,既然你说你父自己知道怎么做,那此事就越少人知道越好,让苏贵渊展露一些焦急,应有的情绪,或许也不让有些人怀疑。”

“毕竟,他们既然知道新钞,难保在这钞镜院内部,没有什么眼线之辈。”

“倒是今日来抓你的那些人。”朱元璋还是摇头:“但愿他们是真蠢,突然定下的自己行动,如此一来,其背后没有什么人看着,才不知道他们已经被抓。”

“这个计划才能真正成立。”

“否则……”一边说着,朱元璋也没了继续说下去的心思,因为从审问的结果来看,这些人还真是自作主张。

想到这里,他已经看向蒋瓛,“去做吧!”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