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曾国藩之死苏曳千岁(1 / 2)

第279章曾国藩之死!苏曳千岁!

黑龙江战场。

双方已经陷入了艰难的阶段。

首先俄国军队在遭受了几次损失之后,也开始渐渐正视起自己的对手,不再充满偏见,进攻也变得谨慎了起来。

但是,苏曳这个防线建造得还是太严密了,太难突破了。

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

还有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弹药量不够。

这一场战争,比想象中来的更早一些。所以俄军的弹药储备量原本就不是非常充足,再加上苏曳这条防线需要更大的弹药量进行覆盖。

所以,俄国军队的物资一下子就显得紧张了起来。

当然了,并不是说现在不够用,而是说如果演变成持久战的话,肯定会不够的。

于是,沙俄军队高层就进行商议,讨论几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继续攻击眼前的防线,直接把苏曳的北伐军彻底击败,彻底击溃之后,再进攻京城。

第二个方案,直接绕过眼前的防线,从背后攻打北伐军。

第三个方案,彻底绕过防线,不管北伐军,直接南下攻打清国的京城。

第四个方案,留下一半军队,继续进攻北伐军,剩下一半军队绕过防线,去攻打清国的京城。

然后,关于这四个方案,高层争论不休。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最后一个方案。

但摆在面前的有一个问题,弹药量不够。

如果分兵的话,对物资补给要求就更高了,这里距离清国的京城足足好几千里。

当时英法联军进攻京城,也是先攻占了大连湾和烟台,囤积了足够的物资。

之后,又占领了天津城,作为进攻基地。

如果分兵三万去打京城的话,物资补给实在是太难了。

关键是俄国海军没有掌握制海权。

“那群海军,简直是伟大俄国的耻辱,竟然打不过中国孱弱可笑的海军,哪怕这支海军其实是大英帝国海盗伪装起来的。”

“我们应该让圣彼得堡去向伦敦强烈抗议的,英国完全打破了平衡,竟然把自己的海盗军队直接变成了中国的海军。”

东西伯利亚总督心中冷笑,当苏曳胆敢否认瑷珲条约,敢直接向沙俄动武的时候,中国在大英帝国的眼中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半盟友了。

“诸位,我们的外交正处于已经非常特殊的时刻,现在英国还没有表现出彻底的倾向性,而一旦我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那就麻烦了,到那个时候,英国在远东的外交政策真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真的会彻底武装扶持中国了,甚至……会直接打破欧洲的战略平衡。”

上一次克里米亚战争,不尴不尬地结束了,欧洲达成了某种脆弱的平衡。

那也是因为英法一方,沙俄一方打得都精疲力尽了。

如果中国在东边获得了巨大的胜利,那么说不定英国在欧洲又要蠢蠢欲动了。

“言归正传,我们需要尽快做出决定了,要不要分兵?”沙俄统帅道:“如今清国的京城是最脆弱的时刻,根据情报,只有四万左右的军队,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二线军队,真正的主力只有一个旅,也就是六千多人。”

“如果分兵三万多人去攻打中国的京城,毫无疑问是一定能够在最快速度拿下的。”

西伯利亚总督道:“最快,是多快?”

沙俄军统帅道:“两天之内。”

西伯利亚总督道:“那还要考虑一个问题,现在苏曳的三个师主力正在和南方的湘军大战。而一旦我们南下进攻京城,他们是不是会立刻停战,北上支援京城?要知道,在中国是有所谓的大义的。”

因为距离得实在太远太远了,所以南方的战报是没有传到黑龙江战场的,甚至要很久还会传来。

根据纸面数据,苏曳南征军四万多人,湘军却有二三十万,双方的矛盾又完全无法调和,根据以往中国的战例,这一战起码要打好几个月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紧迫性?”西伯利亚总督道:“中国的西北叛乱,愈演愈烈,左宗棠的西征军不知道还要打多久,至少两三年左右。”

关于这一点,苏曳的参谋部,也有一定的计算。

甚至,开会讨论过很多次。

按照历史上,左宗棠先是平叛陕甘,而后就再也没有余力了,而且西北那些军阀选择了投降,并且为清廷拱卫西北,阻挡疆域的叛军。

之后足足过了许多年,左宗棠才再一次去平叛疆域。

而这一次不一样,左宗棠不接受军阀保持完整性,所以也基本上意味着不受降。

那么光平息陕甘就不够了,还需要杀入疆域,将那里的叛乱彻底平息。

彻底一劳永逸。

所以,两三年真的是需要的。

相较于历史,左宗棠真是幸福太多了,强大得多的军队,三倍的西征军,绝对的中枢支持,充裕的军费。

“而苏曳南征军和湘军,恐怕会是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就算打赢了南方大战,苏曳军队也无力北上支援黑龙江战场了,所以完全可以不必冒险,不必着急。”西伯利亚总督道:“完全可以打持久战。”

“持久战?”沙俄统帅道:“我们整个西伯利亚的人口只有区区二三百万,供应大军的粮食都已经非常勉强了,至于弹药等其他物资,都需要从万里之外运过来,我们拼得起这个消耗战吗?”

西伯利亚总督道:“如何拼不起?我们距离核心区很远,难道中国军队就距离得近吗?虽然战场在清国境内,但是距离他们的京城也足足好几千里。清国的直隶行省以北,也是荒无人烟的,也是没有补给的。我们在西伯利亚好歹还有几百万人口,清国在整个关外才有多少人口?不比我们在西伯利亚多多少。”

一个俄国人,当然不会知道清朝在东北的人口,此时大约三百多万左右。而且相当部分人口,都在盛京方向。

黑龙江将军治区,吉林将军治区,人口真的是少。

“而且,论工业能力,我们远远超过了清国,所以拼消耗战的话,我们远远超过清国。”

于是乎,最高层还是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意见。

西伯利亚总督,觉得应该打持久战。这当然是出自于他自己的利益,越是打持久战,军队就来得越多,物资就运来的越多,那他这个东西伯利亚总督的权力就越大。

而且,如果采取分兵的话,他势必要留下来,带领另外三万人去啃黑龙江防线,很难有具体突破。

而远征军统帅去打下京城,那功劳就大了。

一个代表西伯利亚的本土利益,一个代表圣彼得堡利益。

这一场高层会议,不欢而散。

而接下来,这位圣彼得堡来的统帅和西伯利亚总督进行了密谈。

“总督大人,我们不能小看我们的敌人,你说苏曳的南征军和南方叛军会同归于尽,会两败俱伤,然后无力北上支援黑龙江战场,这实在是太乐观了。”远征军统帅道。

西伯利亚总督道:“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取得胜利。”

远征军统帅道:“这恰恰证明了我的话,悲观者为何会永远正确?因为他们不敢犯错,不敢出击,不敢冒险,所以当然不会犯错。但只有敢冒险出击,才能获得胜利。”

“内核悲观,行为乐观,才是正确的。”

西伯利亚总督道:“将军,您果然是在欧洲呆得久了,所以已经是半个哲学家了。”

远征军统帅道:“您就别取笑我了,时间宝贵,我们就采用比较直接的交流方式如何?”

总督道:“当然。”

远征军统帅道:“您觉得我们分兵,您率领三万人,能够牵制住中国的五万北伐军吗?”

总督想了一会儿道:“可以。”

远征军统帅道:“那您觉得我率领三万人,绕远路去袭击中国的京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攻破京城吗?”

总督想了一会儿道:“也可以。”

远征军统帅道:“那为什么不呢?”

总督道:“你有没有想过,真到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长期被困在中国的京城。”

远征军统帅道:“我们抓住中国的太后和皇帝,进行威胁,不怕苏曳不妥协,我们又不是要占领清国的京城,只是要割让远东的土地,割让旅顺港口而已。”

总督道:“那如果太后带着皇帝逃跑呢?”

远征军统帅道:“那我们就用圆明园,紫禁城来威胁,如果苏曳不答应的话,我们就把圆明园,紫禁城全部烧了,再不妥协,就开始在他们的首都进行屠杀,又或者扶持傀儡政权。”

“总督大人,不要考虑得太过于长远了,而是应该避免最坏的结果。”

“而最快的结果就是,苏曳快速解决了南方的问题,率军北上支援黑龙江战场,届时我们才是真正麻烦了。”

“或者再退一步说,我们还可以占领他们的盛京,占领他们的旅顺,对于整个关外重要城池,我们强行进行武装占领。”

总督道:“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彻底激怒英国,他们说不定会直接派兵帮助清国作战。”

远征军统帅道:“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吗?总督大人?那是圣彼得堡的任务,而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眼前这一场战役的胜利。”

“我答应您,我率军拿下劫掠清国京城后,至少分给您的总督府不少于二百万两银子的缴获。另外,未来真的割让了清国的领土,成立远东辖区,我在圣彼得堡支持您作为东西伯利亚兼远东总督。”

东西伯利亚总督道:“给我一点时间,我需要再考虑一下。”

远征军主帅道:“您还考虑什么呢?”

东西伯利亚总督道:“您放心,我这次真的不是讨价还价,而是站在俄皇的利益上,深邃地思考这个行动的正确性,两天之内,我一定给伱答案。因为这里面的挑战实在太大了,其中光补给就非常麻烦。”

远征军主帅道:“我等待您的好消息。”

但是,仅仅一天之后,东西伯利亚总督就给了远征军主帅回复。

愿意分兵!

然后,俄国军队开始积极准备。

足够多的马车,足够多物资,而且想办法让俄国剩余海军隔着一定距离,在海面上支援南下的分兵。

…………………………

武昌!

曾国藩是万万不愿意见赵烈文的。

他在腹内打了很多草稿,想要对赵烈文说的话。

甚至,还把它写在了纸上。

因为赵烈文回到苏曳身边后,肯定会得到重用的,这个香火情就很重要了。

结果翻来覆去写了很多遍,最终还是一把火烧了。

“去把赵烈文放了,送他回九江。”曾国藩下令道。

他的儿子微微一愕,然后躬身道:“是。”

然后,他直接就要出去了。

曾国藩又道:“曾纪泽,如果不考虑其他任何缘由,你想要从事何等差事?”

曾纪泽道:“想要出国,到外面看看。”

曾国藩道:“这样啊。”

然后,他挥了挥手道:“去吧。”

“对了,释放赵烈文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更不要说求情的言语,别让人看轻了。”

曾纪泽道:“是!”

曾纪泽带着令牌和手书,前往某个秘密监狱。

“奉大帅之命,释放赵烈文。”

看管赵烈文的将领不由得一愕,大帅不是说过,要将赵烈文战前斩首祭旗的吗?

不过,他什么都没有说,而是认真检查曾国藩的手令,还有令牌。

当然,最关键的是眼前此人是曾国藩之子。

“是!”

然后,赵烈文被秘密释放,在某个小码头,登上船前往九江。

临别的时候,曾纪泽确实一句话都没有说,而赵烈文也一句话都没说。

心中,确实稍稍有些复杂的。

一方面觉得,曾国藩真是虚伪。

主动释放他赵烈文,就代表妥协,但是不说半句软话,又代表他端着架子。

此人,真的是抗争不彻底。

妥协,也不彻底。

但是嘛!

如果一个人就这样端着,一直到死。

那……那也有一点点了不起。

……………………

李鸿章,李瀚章兄弟,在书房内静静对视。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兄长,你可知道,我为何一直反对投降苏曳吗?”李鸿章道:“尽管苏曳当时罢免我江苏巡抚的时候,是想要让我进入招商局的。”

李瀚章道:“为何?”

李鸿章道:“苏曳不喜欢我,他甚至很反感我,尽管他没有说出口,但我却能感觉得出来。如果他进京只是内阁首相的话,那他不喜欢我也不是很要紧。但是……这个架势,他显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内阁首相啊。他让我进招商局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又厌恶我,又稍稍肯定的我才华,想要一定程度上用我。”

李瀚章道:“苏曳一开始也讨厌沈葆桢啊,现在却成为了苏曳的第一心腹。”

“不一样。”李鸿章道:“我感觉苏曳讨厌我更加深邃,而且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且,我做不到像沈葆桢这样。”

李瀚章道:“当时沈葆桢面临绝路,而我们当时没有面临绝路。当时苏曳还弱小,沈葆桢作为一省大员投靠,那是雪中送炭。而我们现在,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

接着,他又道:“曾大帅召彭玉麟去了黄鹤楼谈话,接着又私下见了李续宾和曾国荃等人。”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嗯。”

李瀚章道:“没有找我们说话,要主动去见他,探一探风声吗?”

李鸿章想了想,摇头道:“还是不要了,这个时候离得远一些,更加主动。”

“我们兄弟二人,本就不是湘军的真正嫡系,顶多是半路夫妻。”

李瀚章痛苦地皱眉,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

…………………………

不管如何。

苏曳的军队,还是浩浩荡荡前往了武昌。

首先,爆发的是水师之战。

因为湘军水师残部,全部集中到了武昌周围的长江区域。

这大概是最坚决,最忠诚的湘军队伍之一了。

这一场大战,打得非常坚决。

极其惨烈。

当然,几乎是单方面的惨烈。

因为势力相差得太悬殊了。

整整激战了一天一夜之后,湘军水师全军覆灭。

六成水师战死,剩下的逃亡或者被俘。

哪怕是太平军出身的曾天养,也无比可惜,这群战死的湘军水师官兵太可惜了。

如此勇敢,完全是海军的好料子。

而尤根伯爵道:“这样的战斗多了,不要为敌人而怜惜,因为这种激烈的战斗,这种勇敢的敌人,也能训练我们的海军。”

“战场之上,没有人无辜。”

接下来,在强大海军的掩护下,三万五千人大军开始登陆。

并且在湘军的眼皮底下,开始修建防线。

尽管在安庆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高级军官层,依旧不骄不躁。

反而不急于求成了,而是稍稍的稳扎稳打。

掌握了整个长江航道权之后,不计其数的物资从源源不断运到武昌战场。

无数的工兵快速地修建防线,修建堡垒。

尽管已经见识过了,但很多湘军见到这一幕,心中还是感觉到一种绝望。

苏曳的工业实力太强了。

这些堡垒交给湘军,不知道要多少天才能修建完毕。

而苏曳的工兵,速度无比之快。

水泥加砖头,一个坚固的堡垒,甚至一天时间都不需要。

几乎短短十来天时间内,上百个堡垒就出现了。

然后,就是炮兵阵地。

在很短时间内,简单而又完整的阵地,修建完毕。

然后,随着一声令下。

陈玉成,王天扬,赖文光的军队,发起了进攻。

依旧是疯狂的炮轰。

无穷无尽的炮击。

整个战术和安庆大体相似。

只不过,要稍稍艰难一些。

因为安庆的防线是太平军建造的,里面的破绽知道得一清二楚。

而武昌防线是湘军建造的。

而且,武昌城的湘军可是比安庆抵抗要坚决多了。

甚至,毫不畏死的气质,又出现了。

这是最嫡系的湘军,曾国藩带领他们已经十来年了。

而曾国荃,李续宾等将领,也是对苏曳敌意最最坚决的。

但就算这样!

战局和安庆战场,也没有什么区别。

湘军的外围防线,依旧是被切割成一块一块,互相无法支援。

然后,苏曳军队击中优势兵力,一块一块阵地啃下来。

这些防线,真称得上是固若金汤了,完全是武装到牙齿了。

但……还是成片成片地沦陷。

根本挡不住。

这一战,苏曳一方将领对这座城市,真的是手下留情的。

因为西边沿江,苏曳的舰队完全可以对着城内狂轰滥炸。但是没有这样做,甚至还避免炮弹落入城内。

黄鹤楼就在汉阳门附近,更是一再强调,炮火前往不要落在黄鹤楼旁边。

其实,苏曳对黄鹤楼没有那么看中,因为不管是黄鹤楼还是滕王阁,都是重建过的,但能不损坏,就尽量不要损坏好了。

按照正常防御,湘军应该派遣大军防守汉阳的,毕竟和武昌就隔江相望。

但是,他们完全放弃汉阳。

李续宾坚守城北武胜门外的阵地防线,曾国荃率领镇守南边的保安门外防线。

李鸿章率军防守东边宾阳门,迎湘门外的防线。

整个湘军主力,甚至把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城外防线上。

而根据参谋部的分析,只打南北李续宾部和曾国荃部,东边的李鸿章部不管。

这是赵烈文的提议,返回九江之后,他先找黑弓办理归队手续。

然后,苏曳接见了他,将他调离情报处,至此意味着他的卧底任务彻底结束。

接着,将他调到陆军参谋处,中校军衔,直接进入战场。

之所以不攻打李鸿章部,不是对他的宽容,而是看出来关键时刻,李鸿章、李瀚章兄弟和湘军集团的某种疏离。

果然,当苏曳军队重点攻打李续宾和曾国荃部的时候,李鸿章部并没有前去援助,而是依旧坚守自己的阵地。

…………………………

没有奇谋,这是一场猛烈,而又常规的战斗。

甚至都无法用多少笔墨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