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司马迁(二)(2 / 2)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啊这,只能说不能这么说啊!司马迁好歹也是《史记》的作者,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不能这么说。

网友1234567890:就是就是,不管怎么说太史公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我们应该尊敬!

我寄相思与明月:同意!开玩笑可以,但是不能太过分了!

瓦罐花雕鸡:对啊对啊,如果说是赵高这种十恶不赦的就算了,可是司马迁确实不错,虽然他确实黑汉武帝吧。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那可不嘛,汉武帝那一部分完全就是诈骗史。虽然说武帝确实被术士骗了很多次,但是真的没有一辈子只干被骗这一件事啊!

不许人间见白头:附议!武帝还是干了很多事情的!

苏玥看到了他们,说:“好啦好啦,我们都知道太史公很棒了。现在让我们看看别人对太史公的评价吧!”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

班彪: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班固: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汉明帝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下诏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讽刺,贬损当代,非谊士也。”

魏明帝曾对王肃说:“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晋代著作《西京杂记》中说:“司马迁发愤作《史记》一百三十篇,先达为良史之才。

其以伯夷居列传之首,以为善而无报也;为《项羽本纪》以据高位者,非关有德也;及其叙屈原、贾谊,辞旨抑扬,悲事不避,亦一代之伟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朱熹:1司马迁才高,识亦高,但粗率。

2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

3司马子长动以孔子为证,不知是见得,亦且是如此说。所以伯恭每发明得非细,只恐子长不敢承领耳。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