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四大名著(四)(2 / 2)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

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就是说,有多少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认为周瑜是诸葛亮气死的啊,有多少人知道,除了诸葛亮之外,周瑜也是不世之才呢?

雾都不予:可惜啊可惜,《三国演义》太出名了,导致让人认为那就是正史。就连貂蝉这个虚构的人物都凭借人格魅力和粉丝数量成为了四大美人之一。

:对啊,真的是可悲可叹。

苏玥看着他们,说:“好啦,其实在《三国演义》之前有很多人写三国了。但是除了《三国志》之外并没有什么名气。现在让我们看看吧!”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记载三国事迹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

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

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

《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赤壁鏖兵》等。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

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

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

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