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第256章 曲水流觞(2 / 2)

我们来看看吧!”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

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

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这次兰亭聚会,虽也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却一直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项活动在后期是一些文人们的活动。

其实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去作一首诗。

如果作不出的话就要去喝酒。

仿古修禊

《嘉泰会稽志》卷十载:“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运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

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绍兴唐诗风流之先河。

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诗人曾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

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禊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

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

唐代的诗人们当然会羡慕前朝贵族的优游做派,但或许是更想亲眼见识见识这条被诗化了的山阴路,这么一来,竟然在山阴路上又踩出一条“唐诗之路”来。

唐永淳二年(683年),这一年,少年才俊王勃到云门寺,仿永和雅集在此修禊,还写了一篇与《兰亭序》相仿的《修禊序》。

说是修禊,实际上是搞了一次初唐诗坛的赛诗会,当时全国最头角峥嵘的诗人都到齐了。

王勃为何会选中这云门寺,这里似乎需要费一些笔墨:云门寺,羲献父子在会稽时的旧居;稍后,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在此住持,留下“铁门槛”“退笔家”“千字文”等好几个掌故,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要数智永的徒弟辩才一不小心将《兰亭序》给弄丢了的事。

这云门寺就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大不可小觑,光看看历任住持就很过瘾,如帛道猷、法旷、竺道一、支道林、弘明、昙一、智永、湛然,都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

后来,北宋范仲淹在越州作父母官时也常来云门寺游居。

南宋时,少年陆游在此筑“云门草堂”用功。

明亡,陈洪缓在云门寺落发为僧,法号悔迟,这一年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

1644年、1645年、1646年这连着的三年中发生的一些事真是耐人寻味,需独立出来记上一笔。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