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智慧的化身(2 / 2)

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刘备的出征队伍几乎全军覆没,许多文臣武将战死,刚刚建国的蜀汉元气大伤。

刘备败退回白帝城的时候,并非东吴无力继续追击。

而是陆逊担心曹魏会攻击东吴,因此才撤了回去。

也就是说,刘备战败后,几乎没有足够实力抵挡东吴的进攻。

几乎没有能力在白帝城自保,因为战败造成的损失太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对蜀汉的未来十分担忧,和东吴已经敌对,和曹魏又是死敌。

如果这两家联合攻击蜀汉,那么该如何是好?

如果说自己死后的接班人刘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那么也许还能挽回这个烂摊子。

要是刘禅无才,那自己一生的心血岂不是付诸东流。

而诸葛亮是一个有能力治国安邦的人,如果取而代之。

那么诸葛亮可以挽回蜀汉当前的局面,使国家得以存续。

二是汉室已然衰落,民心早已失去。

东汉末年是汉代史上最腐败衰落的时期,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期。

作为国家基础的百姓,被掌权的那一小部分人统治着。

当他们被压迫得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们不是走向死亡,就是走向全面爆发。

张角三兄弟就是看清楚了这一点,于是创立太平道,笼络信徒,发动黄巾军起义。

从这时候开始,原本被压榨的百姓连被压榨的资本都没有了。

因为他们要么死于战火,要么死于逃亡途中。

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找到一块新的土地,重新过日子。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百姓们开始不相信朝廷。

老百姓开始隐隐觉得汉室已然衰落,已经走上了末路。

实际上确实如此,即使是黄巾军之乱被压制,朝廷也对各地的割据势力无可奈何,最后还被曹操掌握。

从黄巾军之乱发家的刘备,对此一目了然,心中自然明白汉王室已经失去了民心。

刘备虽然自称是汉王朝的继承人,但是自己也在夷陵失败了,仅存的民心又失去了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与其让刘禅继续守着汉家名份,然后支持刘禅的人越来越少。

倒不如让诸葛亮创立新朝,给予百姓一个新的希望,这样才对得起当初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人。

三是刘禅难以治理国家,不如做个安乐侯。

刘备阅人无数,自然从幼小的刘禅身上,看出了儿子是否有才能。

实际上,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刘禅虽然说不上是昏君,但绝对是无才无能之辈。

刘备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在临终前,不禁为刘禅的未来担忧。

蜀汉要完成振兴汉室,北定中原的目标是十分艰难的。

就连刘备这种人杰,统御着许多才能不下于他的文武人物,都不容易完成目标,刘禅就更加不可能。

如果因为刘禅的无才无能,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覆灭,那么刘禅的下场必定凄凉。

与其如此,倒不如将国家交给诸葛亮。

而刘禅离开权力中心,做一个安乐侯,想必也是刘备愿意看见的。

也正是基于这三个原因,他才会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之言,也不一定是在收买人心。

也许在刘备丧失斗志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时,心中可能真的想将国家交给诸葛亮。

“225年2月,诸葛亮率兵攻打南中雍闿等叛军。”

“马谡劝谏诸葛亮此次出兵应以攻心安抚为上策,诸葛亮虚心纳谏。”

“7月,诸葛亮诛杀叛军首领,南中地区领袖孟获收容雍闿残部与诸葛亮对抗。”

“诸葛亮七纵七擒最终让孟获心悦诚服,归顺于蜀汉政权。”

“诸葛亮没有在南中驻兵,还给孟获等南中地区一些有名望的人任命官职。”

“并提供金银钱财、农耕技术供他们使用,而后班师回成都。”

“226年,诸葛亮想要出兵汉中,派遣前将军李严屯驻江州,命令都护军陈到驻守永安并归李严统辖,此举意在防御东吴政权进攻。”

“227年,诸葛亮率兵北上驻扎汉中,他留下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临行前作《出师表》上书给后主刘禅,然后前往沔阳驻军。”

“228年春天,诸葛亮声称要从斜谷道攻占眉县,并派赵云和邓芝率领兵占领箕谷充当疑兵。”

“自己亲自率兵攻打祁山,遭到由张郃率领所率领魏军的抵抗。”

“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各军前行,并与张郃大战于街亭,因马谡不听诸葛亮安排而兵败。”

“诸葛亮不得不率领百姓退回汉中,并处死马谡。”

“自己也上书后主刘禅自降三级,当作惩罚。”

“后主刘禅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

“此次出征,诸葛亮将天水参军姜维收入麾下,任命他为掌管军事的仓曹掾。”

李世民:诸葛亮应当成为臣子的标杆,让群臣效仿。

他认为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深谙战争艺术的战略家。

诸葛亮治理蜀国,虽然十分勤勉,但是诸葛亮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扩张领土上,而没有真正的考虑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且,诸葛亮还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不过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治理能力的名相,应该让他的文武百官以诸葛亮为榜样。

在蜀魏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因而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对比决定的。

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和中道病死,在战争的进展和结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诸葛亮在与曹操对决的过程中,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

五出祁山,北伐曹魏。

虽因国小力薄,未获大胜,但以攻为守的策略方针的运用是成功的。

蜀国在艰难窘迫中与魏国对抗数十年之久,一度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与诸葛亮所奠定的基业分不开的。

“228年冬天,诸葛亮听闻曹休兵败,魏军东下,关中防卫空虚,便想趁机出兵。”

“蜀汉群臣对于此次出征能否获胜心存疑虑,为此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严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

“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攻陈仓,与魏军交战,斩杀魏将王双。”

“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曹魏政权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抗。”

“诸葛亮亲自带兵攻陷建威,郭淮随即放弃抵抗退走。”

“诸葛亮因而取得了武都和阴平,后主刘禅趁机恢复了诸葛亮丞相官职。”

“230年,诸葛亮听说魏军就要到来。”

“于是,诸葛亮便在成固、赤坂驻扎防备。”

“同时,诸葛亮让李严率领二万人军队前往汉中支援。”

“并奏请后主刘禅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接管当地军务。”

“231年,诸葛亮再次率兵攻打祁山,并用木牛运输粮食。”

“当时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值夏秋之际,阴雨连绵不绝,粮食运输跟不上。”

“诸葛亮接到李严的传信说粮食跟不上,于是粮食用尽时候,诸葛亮就率兵撤退。”

“司马懿派遣张郃追击,张郃在木门附近与诸葛亮激战,后被蜀兵射杀而死。”

“诸葛亮军队撤退后,李严又故作惊讶,说粮食充沛,军队为何撤退。”

“此时李严是想通过强调诸葛亮无故撤退,来掩盖自己督运粮草不利。”

“诸葛亮便将李严传给自己的书信递给朝廷,李严前后矛盾的地方就显露出来。”

“于是,诸葛亮弹劾李严,认为他只顾自己私利,不顾国家大义,将李严废为平民。”

苏轼: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

《三国志》评论诸葛亮说,军事不是他的专长,他在军事上只采取比较稳重的策略,还说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

但从他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是个杰出的战略家。

诸葛亮对曹魏的进攻,迫使强大的曹魏采取守势,陷入了被动的地位,这就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体现。

所以,诸葛亮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

但是他也要公正的说明,诸葛亮虽然和曹操一样,采取了阻止豪强势力发展的政策,但诸葛亮对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强还不得不让步。

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234年,诸葛亮再次率兵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当作运粮工具,并占据了武功县五丈原。”

“随后,诸葛亮率兵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水隔岸对垒。”

“诸葛亮经常担心粮食会接应不上,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

“于是,他决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为长久之计。”

“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闭门不出。”

“诸葛亮用女性衣服讽刺司马懿,司马懿生气要迎战,但被卫尉辛毗劝住。”

“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探视,并咨询国家大计。”

“几日之后,李福又来见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其来意,并言明费祎可以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没过几天,诸葛亮因病逝世,后主刘禅遵循诸葛亮遗命将其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候,各地民众都请求官府立庙。”

“但官府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

“263年春,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后主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朱棣:诸葛亮可惜了,最终功亏一篑,到底没能匡扶汉室。

诚然,由于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后成功。

但若上天给诸葛亮足够的寿命,蜀军逼退或击破魏军,夺取关中地区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加上孙吴的有力配合,则可取得更大的战果。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也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

仅就其临终前的战略态势而言,诸葛亮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击强的典范,完全当得起一流军事家的称号。

当然,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奇谋不足,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也是其整体成就不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应该看到,北伐未能最后成功。

从根本上说,还是受到蜀、魏综合实力对比的制约。

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都失利,主要是蜀汉国力和曹魏相差太远。

而且自从关羽、张飞、马超等相继去世,蜀汉精锐又在夷陵一战中损失殆尽后,诸葛亮也是无人可用。

就这样还打得对手狼狈不堪,足以说明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了。

况且诸葛亮专业是治戎理民,军事谋略就是个业余爱好。

加上对手都是人杰,人又多,又是诸葛亮攻对手守,搞不定也正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