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1 / 2)

中华十大谋士其中一个是洪承畴,他是明清之际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观点认为,洪承畴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

参与清朝中央政务治理,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观点认为,洪承畴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洪承畴的一生,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在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后与清军作战失败被俘,皆不应肯定。

后半生投降清朝,为清朝征服东南和西南出谋划策。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赋税,可以缓解百姓的敌视情绪,对于改善不利状况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日,洪承畴又因病请求退休,经清廷同意。”

而且清军之所以战胜,不过是上天的旨意。

如果推荐人表现无法得到预期效果,那么保举人同样也应当受到惩罚。

“洪承畴遂于五月出山海关,与围困锦州的清军对峙,在多次出击中互有胜负。”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令他隶属于镶黄旗汉军,待遇十分优厚。”

仅此一点,他就知道皇太极比崇祯更加英明。

洪承畴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员,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为安定民心,清朝入关后,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赋税。”

更讽刺的是,连清廷也对他疏离防备。

“于是范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死,如此爱惜衣服,更何况生命。”

“曹文治死后,崇祯帝便决定以潼关为界,关外军务由湖广总督卢象升总理,洪承畴专督关内兵,对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实行重点围攻。”

“次年,洪承畴升任为太子太傅,再次入内三院佐理机要,还担任过《太宗文皇帝实录》一书编纂的总裁官和会试主考官。”

清朝是他们满族建立的王朝,对于满族来说。

他卖主求荣是真,但他却没有出卖民族。

洪承畴凭借聪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

“对于归降的明朝官员,官复原职,对于降清的汉族文武官员,升级任用。”

洪承畴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于社会进步有利。

双方交战,各自为主,皇太极不会介意。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病请求回京。”

如今看来,洪承畴担此重任后,很好的给大清解决了不少麻烦。

“洪承畴被围至六月,粮食将尽。”

“洪承畴正打点行装,准备回京,孙可望突然率众出降。”

“也就是内外文武官员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过内院。”

“洪承畴所率领的明兵,被人称为洪兵。”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送母归原籍未奏闻,为亲人服罪,情有可原。”

“在大顺军向北京迅猛进军时,范文程曾上书多尔衮,指出明亡已是大势所趋。”

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老百姓反抗的问题,洪承畴制定了好几种措施。

如曾经的张春,得到恩情却不能为自己效力,又不愿以死明志,最后没有功名的死去。

回想松山兵败后,洪承畴畏死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骂名。

“晚上清军竖梯入城,擒获洪承畴与巡抚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将领。”

“清廷几经争论,赐以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

曾在洪承畴面前,吟了首打油诗,讥讽他是山里鹧鸪。

“随后又调集总兵左光先和柳绍宗合击农民军,在干盐池大败起义军。”

洪承畴减少了武力征服,对百姓和社会来说减少了战乱和破坏,有利于百姓和社会的安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兵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

“洪承畴的悍将曹文治主动请缨,率众三千人,进击农民军。”

但他认为自己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英雄。

“被打败,逃回城内,但城门关闭进不去,于是败兵大部分被杀。”

“他七岁受启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后便辍学回家帮母亲做豆腐干。”

“顺治十六年,清军攻占昆明后。”

据说,有个同学也算有点文墨,还会吟几句诗。

“范文程不仅不介意,还与洪承畴谈古今大事。”

“清军占领北京后,曾进行分功赏爵,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

“同时仍兼总督三边之职,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

倘若推荐者表现优异,那么保举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不论是多尔衮、顺治帝还是康熙,都未曾让他加入权力核心。

并向他询问明廷制度,明廷宗室被俘虏,置若罔闻。

“天启七年,洪承畴离开浙江,转到陕西升任陕西督粮道参议。”

“两年后,洪承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奉命率领精锐十三万来援,集结于宁远,与清兵会战。”

“洪承畴指挥清军在常德设下埋伏,结果大获胜利,迫使孙可望撤回贵州。”

从他投降清廷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知道自己必然会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

“农民军采取诱敌深入、分而治之的战略,使曹文治四面被围,被迫拔刀自杀。”

“崇桢二年,陕西农民王左挂率起义军进攻耀州。”

“在略微调整后,崇祯帝批准其方略。”

“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副将派人前去请降,为表诚意,愿拿儿子为人质。”

“洪承畴中了二甲进士后,在京城为官,前后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洪承畴想要突围,统领全部人马进攻镶黄旗,没有成功。”

大明王朝的灭亡已经无法挽回,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拯救更多的百姓。

“崇祯帝当初听说洪承畴死了,赐祭十六坛,设立祠堂在都城外。”

洪承畴:我牺牲名节,为清廷效力二十年,却落得一个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泉州乃是府城,学馆里读书的人大多数家境不错,衣食无忧。

论功行赏时,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畴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

但从清朝势力日趋强盛,实际成为全中华新的统治者,并迅速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来看。

“回京后因其功大、位高、权重,引起满洲贵族和一些汉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满,受到冷落。”

因此,自然对效力两朝的洪承畴加以贬斥。

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

至于洪承畴被列入贰臣传,则是由于现在大清统治已经巩固。

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

“三月,皇太极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

“他上疏说云南地方偏远,土司种类最多,不易治理。”

进入灵堂,洪承畴向外公的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祭文。

“康熙帝追赠洪承畴为少师,赐谥号文襄,立御碑。”

“皇太极传谕,将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处死,洪承畴送往盛京。”

“洪承畴初到陕西,农民起义兴起,官军四处围剿。”

“洪承畴率领一部分官员联合本地乡勇一万余人,将起义军围于云阳,迫使这支农民起义军乘雷雨之夜突围出去。”

“不久,洪承畴的父亲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书请求他回京守制。”

“两年后,清廷决定不再设五省经略。”

“顺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畴以原官总督,招抚江南各省地方。”

但在他们清廷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

所以总的来说,对洪承畴的评价正面多于负面。

“洪承畴感叹皇太极对其待遇,遂叩头请降。”

“皇太极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

“皇太极想要将洪承畴收为己用,命令吏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大骂不止。”

面对前明政权的顽固抵抗势力,洪承畴绝不手软。

“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

“由内院发到六科,由六科去抄发各部院。”

“洪承畴实行了以剿为主,剿抚兼施,各个击破的方针。”

“虽略有升迁和政绩,但仍属于中下级官员。”

洪承畴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可以说是开清第一功臣。

将帅因奋力作战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库钱财当做赎罪来还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惩罚他的儿女,何必残害无辜的人。

“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

“崇祯七年,洪承畴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真定等处军务。”

除此以外,他还举荐了许多明朝的官吏。

他提倡兴水利,减轻赋税,发展经济。

那时他入朝参见,皇太极令他上殿坐,赐茶招待。

对于这些,他尽管心里难受,但也早有预料会这样。

“水沟学馆是洪启胤开的,洪启胤发现洪承畴帮他人作对子一事,于是不收学费将其招入学馆学习。”

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洪承畴却张口说有。

他发现洪承畴为了让学馆里的学子多买一块豆腐干,就帮助这些学子对对子。

“争取明朝降官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且为崇祯帝发丧,利用怀旧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赞同。”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赐恩于他,既已知恩情,应当尽力为自己效力。

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洪承畴才逐渐受到重用。”

“六年,洪承畴在刑部换了三個位置,先后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贵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在效力清廷期间,他一直力主招抚,避免了江南生灵涂炭。

“最后集体商议背山突围,最终数十万人土崩瓦解。”

“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畴还上本对京城的缉察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

为了稳固大清这个新政权,洪承畴提出了不少建议被采纳。

“洪承畴随即又被任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

“多尔衮此时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帝已死的消息,他决定向洪承畴咨询军事。”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起义军北行入陕后又进入甘肃。”

“十月,清军大举入侵大明,分路蹂躏京畿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攻破济南。”

“但由于皇太极对他尚存戒心,一直没有任命他官职。”

“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缓解矛盾,洪承畴便积极对于过去的这些旧交进行人情关系疏通,促进他们归降。

“王左挂此后又在怀宁河再败,于是在崇祯三年向明朝请降。”

“八月,明军援兵已到,为断绝洪承畴归路。”

“洪承畴学习刻苦,经常向洪启胤家中借书。”

“李自成是王左挂部下,他和一些头目对王左挂受降不满,自谋出路。”

洪承畴还有一个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决。

“兵部对此方略极表称赞,将洪承畴比作范仲淹。”